山西省石楼县石楼中学高中地理上册《13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1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 两种基本 形式的方向、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及地理意义。2.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及其表现。3.结合图示有关资料,尤其是日照图,考查地球自转与经度变化、时间计算、昼夜长短、风向判断、洋流方向、河岸侵蚀或泥沙沉积等的联系。4.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特征,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5.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时空分布规律,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6.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与四季、五带形成的关系,了解四季、五带的划分。7.结合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图示或日照图示考查季节判断、地球上日照状况(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某一区域或季节气候特点、洋流流向、河流水文特点(水量大小,河口盐度大小等)、自然景观(植被枯萎或葱绿)、农事活动、盛行风向、旅游资源。本讲重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太阳光照图、区时的计算等基础知识,特别是光照图的判断黄赤交角的知识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本讲难点:1.太阳光照图的判读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应用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一、地球自转1.运动轴心及轨道:(1)轨道为 (2)绕地轴旋转,地轴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 夹角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 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 时针。如:图 4-13.周期:(1) 恒 星 日 , 自 转 360º , 时 分 秒,是真正周期图 4-2(2)太阳日,自转 360º 59′, 小时,是日常所用周期恒星日:需要人为规定一个参照点——宇宙中的任一颗恒星都可以。地球自转一周后,因公转离开原地,E1 到 E2 是地球一天中公转的弧长,但是,此弧长与地球到恒星的距离之比几乎为零,地球公转已被忽略,故三颗恒星对地球而言实为一颗恒星。E1P 到 E2P 地球自转 360º,时间为 23 时 56 分 4 秒。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即地球从 E1到 E2没有完成以太阳为参照物的周期运动,至 E3P 点才再次与太阳重合,就地球自转而言,旋转了 360º 59′,称一个太阳日周期为 24 小时。太阳日是生活周期,古人云: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4.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 0 外,其它各点均为 º /小时(2)线速度:赤道线速度最大(约为 1670km/h),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纬度为 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