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 2013-2014 学年高中化学 1.1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同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 2一:学习目标1.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2. 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会画 1~18 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二:课前预习1、原子的构成2、 的表示意义3、画出 1—18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三:课堂研讨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按照电子能量的高低,由 向 排列。2.电子层——科学上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通常运动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将能量不同的电子运动区域称为电子层。通常用字母 表示(空间层次由里向外,电子能量由低到高) 备 注X AZ3.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1)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总是尽量先排在离核最 (能量最 )的电子层里,然后由 向 ,依次排布在能量较 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布 层,当 K 层排满后,再排 层……(2)每一电子层,最多填充的电子数为 个(n 为电子层序数)。(3)最外层电子数都不超过 个(K 层不超过 2 个)。(4) 次 外 层 电 子 数 不 超 过 个 , 倒 数 第 三 层 电 子 数 不 超 过 个。二、稳定结构与离子结构示意图1、稳定结构2、离子结构示意图画出 Na + Mg 2+ Al 3+ Cl-O2- S2- 离子结构示意图 四:学后反思课题:——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班级 姓名: 一:学习目标1、通过从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到量子力学原子结构模型等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2、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必然联系。二:课前预习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 ↓ ↓ → ↓↓2、画出前 18 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备 注19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 最早提出了原子学说,他认为: 1897 年, 发现了电子,提出了“ ”的原子结构模型1911 年,卢瑟福根据 a — 粒子散射现象,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由 和 构成,原子核带 电荷,位于 , 带负电荷,在 高速运动。1913 年,玻尔研究氢原子光谱时,引入量子论观点,提出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20 世纪初,科学家提出了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三:课堂研讨1、 用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氧化镁的形成;将 Mg2+、O2—的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进行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2、研讨教材 30 页“问题解决”,推断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化合物时,失去或得到电子的数目、元素的化合价、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四: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