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 2014 年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2 背景:为推进并深化高中生物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我校生物组以真实的课例为载体,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加强教师在探究教学中的引导,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第二章的第二节,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的一部分,教学难点较多,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素材。1. 主题 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加强教师在探究教学中的引导,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式学习活动。2.教学方式 任务驱动式、引导探究式。3.教与学过程 3.1 教学环节一:情景创设,引入课题。(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师设疑:孟德尔所说的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通过配子传给子代,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基因在哪里呢? 大家注意:体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在减数分裂过程形成配子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进入不同的配子,那么基因与染色体有什么关系吗? 3.2 教学环节二:运用类比推理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事实,提出假说,布置任务:完成学案上的尝试分析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①一个基因型是 AaBb 的个体,可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 ②一个体细胞内有两对同源染色体(1 与 2、3 与 4)的个体,在减数分裂时产生多少种类型的性生殖细胞(配子)? ③填表 学生完成上述任务并评价后,师导引:能否用一句话描述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学生: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似。 师:如果你就是科学家, 怎样解释基因与染色体之间具有相似或者说具有平行关系这个事实? 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基因在染色体上。 师述:上述过程是将两个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得出假说。这种方法就是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1903 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也发现了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于是运用类比推理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学生得知自己具有科学家的思维,非常兴奋。(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的活动,提出与萨顿假说相似的观点,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3 教学环节三:运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流程是:问题诱发、探究引领→分析推理、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领悟假说——演绎)→实验验证→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师:假说仅仅只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