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三、基因的表达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了解染色体、 DNA 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 2.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3.了解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5.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 6.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并制作蛋白质合成过程的活动模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染色体、DNA 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基因的本质。 2.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教学难点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教学用具 投影片。“遗传工程初探”录像片。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图。DNA 转录 RNA过程的挂图。20 种氨基酸的密码子表。蛋白质合成示意图。中心法则图解。白化症患儿图。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讨论探索相结合。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板 书教学过程投影片 11.取植物体任何部位的一个活细胞,为什么能通过组织培养法培育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节课学习过的 DNA 的复制和前面学习过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方面相关的知识思考下列两个问题。 观看:投影片。 讨论: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巩固 DNA 的复制及其复制2.儿女象父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基因的表达 (一)基因1.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2.基因与 DNA 的关系: 每个 DNA 分子上有很多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时特定的时间背景以及复制和均等分配对保持遗传性状稳定性的意义。 讨论:第二个问题,首先简要归纳引出课题,然后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使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讨论分析: 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说明生物体的性状是通过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来体现的。儿女像父母,从本质上,是由于父母把自己的 DNA 分子复制了一份传给子女的缘故。从现象上看是性状的相似,而性状的相似说明了儿女与父母之间在蛋白质结构上的相似或相同。通过这样的讨论把学生的思维由遗传物质DNA 与性状的关系引导到遗传物质 DNA 与蛋白质的关系上来。 2.据科学家推算,人体内约含有 10 万种以上的蛋白质,而人体每个细胞中只含有 46 个 DNA 分子,那么 46 个 DNA 分子是如何控制合成 10 万种以上的蛋白质的?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确一个 DNA 分子可以控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