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时代的北大86 年前,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意”,进行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蔡元配既聘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来校任教,也延请了持复辟政见的辜鸿铭等旧派人物执教。一时间北京大学人才荟萃,声誉鹊起。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对中国教育文化的贡献,是中国近代史上无人可比的。正如杜威所说:“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在蔡元培来北大之前,北京大学的教员多位资深官僚,学生则多是年轻和资历浅的官吏,讲授的内容包括忠君、忠儒等传统的封建文化和思想。1917 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便按照西方国家近代的大学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整顿和改革。立原则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高等学术之地,并非养成官僚之所。要发展学术,没有自由思想的环境是不行的,被禁锢的思想不会有创造。因此他对各种学说“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特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这一原则一立,学术空气大大活跃,至今八十多年过去了,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八个字几乎成了蔡元培和北京大学的代名词。一提“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人们便立即想到蔡元培和北京大学。揽人才“人才为国之元气”。蔡元培认为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戊戌变法失败后,蔡既指出康梁之失在于缺乏人才,因此他即投身教育事业。而要办好教育培养人才,则首先要有好的教师。蔡元培聘请教师的标准是“积学而热心”之士,即学有专成又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为合格。他不问党、信仰,只问学问,于是各学派的大师大家相继到北大,李大钊、陈独秀、鲁讯、刘丰农等革新人物进入北大任教,刘师培、黄季刚等主张发扬国故的国学大师也登上北大讲坛:今文派的崔适与古文派的陈汉章,大唱反调,同时并讲,都有听众,学生在比较中得到较全面的知识。蔡元培不仅延揽众多学向大家教授学生,而且聘请高明的管理人才。傅斯年曾说蔡先生请蒋梦麟作总务长,助理校务为最佳搭档:“梦麟先生学问不如蔡孑民,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建体制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制度、体系是事业发展的保证。蔡元培将中外大学管理体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