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小卷练71.化学与生产、生活及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有人称“一带一路”是“现代丝绸之路”,丝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中国古代利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洗铜镜表面的铜锈C.汽车尾气污染物中含有的氮氧化物是汽油不完全燃烧造成的D.用于光缆通信的光导纤维和制作航天服的聚酯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答案B解析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错误;明矾溶液因Al3+水解而呈酸性,铜锈的主要成分为Cu2(OH)2CO3,其可溶于酸性溶液,故可利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洗铜镜表面的铜锈,B正确;汽车尾气污染物中含有的氮氧化物是氮气和氧气在汽车发动机汽缸内发生反应造成的,而不是汽油不完全燃烧造成的,C错误;聚酯纤维不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D错误。2.有机物甲的发光原理如下:关于有机物甲和有机物乙的说法正确的是()A.互为同分异构体B.均可发生加成反应C.均可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D.均最多有7个碳原子共平面答案B解析根据有机物甲和有机物乙的结构简式可知,两者分子式不同,故不互为同分异构体,A错误;有机物甲和有机物乙中均含有苯环、碳碳双键,均可以发生加成反应,B正确;有机物甲中含有羧基,其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有机物乙不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C错误;有机物甲和有机物乙中均至少有9个碳原子共平面,D错误。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常温下,pH=1的盐酸中,由水电离出的H+数目为10-13NAB.1mol金属钠与氧气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一定为NAC.标准状况下,11.2L乙烯和丙烯的混合气体中含C—H键的数目为2.5NAD.用铂电极电解100mL1mol·L-1的CuSO4溶液足够长时间,转移电子数一定为0.2NA答案B解析A项,常温下,pH=1的盐酸中,由水电离出的H+浓度为10-13mol·L-1,但缺少溶液的体积,不能计算出由水电离出的H+的个数,错误;B项,1mol金属钠与氧气完全反应,Na转化为Na+,转移的电子数一定为NA,正确;C项,1个乙烯分子含有4个C—H键,1个丙烯分子含有6个C—H键,标准状况下,11.2L乙烯和丙烯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5mol,但二者各自物质的量不能确定,故无法计算混合气体中C—H键的数目,错误;D项,用铂电极电解100mL1mol·L-1的CuSO4溶液足够长时间,溶剂水也可能会被电解,转移电子数不一定为0.2NA,错误。4.下列四个选项中的两个离子方程式都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A项,Al(OH)3不能溶于氨水;C项,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将CaSO3氧化为CaSO4;D项,还原性I->Fe2+,故向FeI2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l2时,Cl2先与I-反应。5.实验室按如图装置测定纯碱(含少量NaCl)的纯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滴入盐酸前,应将装置中含有CO2的空气排尽B.装置①、④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装置③C.必须在装置②、③间添加盛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D.反应结束时,应再通入空气将装置②中CO2转移到装置③中答案C解析测定纯碱的纯度,实验原理是Ba(OH)2溶液可吸收纯碱与盐酸反应产生的CO2生成BaCO3沉淀,通过测定产生的沉淀的质量计算纯碱的质量,从而计算纯碱的纯度。由于装置内空气中含有的CO2对测定结果有影响,因此滴入盐酸前,应将装置中含有CO2的空气排尽,A正确;空气中含有的CO2对测定结果有影响,装置①、④可以吸收空气中的CO2,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装置③,B正确;由于盐酸容易挥发,装置②中产生的CO2中含有HCl,但HCl的存在对测定结果无影响,装置②、③间不能添加盛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否则饱和NaHCO3溶液吸收HCl的同时会生成CO2,导致测得的CO2的质量偏大,C错误;反应结束时,为了使②中CO2被③中Ba(OH)2溶液充分吸收,应再通入空气将装置②中CO2转移到装置③中D正确。6.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Y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的是WB.Z单质与Y2反应生成化合物ZY3C.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X>Y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W>X答案D解析短周期元素中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的元素只有O,故Y是O;结合题图可进一步推知X、Z、W分别是N、S、Cl。同主族元素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