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ppt课件目录•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主题思想探讨与启示•艺术手法鉴赏与创作借鉴•知识拓展与课堂互动环节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01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我爱这土地》、《艾青诗选》等。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艾青生平及代表作品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的。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叶紫莹)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国民党反动派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颠覆政府”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1933年1月14日早晨,艾青从浙江杭州到江苏苏州的监狱。在牢房里他一边写着《透明的夜》,一边写着《大堰河——我的保姆》。3月28日早晨,狱警到牢房将艾青带走,到了监狱办公室,典狱长将一张黄色的油印诗稿放在桌上。因监狱长的赏识,艾青的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得以在狱中出版2500册。《大堰河——我的保姆》创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国内,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反革命围剿,同时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国外,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步伐。在这样的背景下,艾青的诗歌创作风格也表现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的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大堰河及劳动人民的真切怀念和热情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社会的仇恨和诅咒。以及作者对中国广大劳苦大众的赞美。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状况文本解读与赏析0201章节划分诗歌共分为四个章节,每个章节主题鲜明,情感层层递进。02写作手法采用自由诗体,不追求押韵和整齐的句式,以情感的自然流露为主。03语言运用运用朴实自然的语言,表达了对大堰河和保姆的深厚感情。诗歌结构与写作特点010203通过对大堰河和保姆的生动描绘,呈现出鲜明的视觉形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意象描绘大堰河象征着故乡和母亲,保姆则象征着劳动人民的形象。通过这两个象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象征手法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情感表达更加深沉、真挚,让读者在感受到诗人的情感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歌所蕴含的美感和审美价值。情感与意象的融合意象分析及象征手法运用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和保姆的深厚感情,既有对故乡和母亲的眷恋之情,也有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情感真挚、深沉,感人至深。情感表达通过对大堰河和保姆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崇高形象和美好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歌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在于它所传递的真挚情感和美好品质的追求。审美价值情感表达与审美价值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03勤劳善良01大堰河是艾青笔下的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她日夜操劳,洗衣做饭,养鸡喂猪,还要耕种土地,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忍辱负重02大堰河在贫穷和苦难中挣扎,但她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她忍受着丈夫的虐待和婆婆的挑剔,默默地为家庭付出,展现了一种忍辱负重的精神。母爱无私03大堰河对艾青的爱是无私的,她像母亲一样照顾着艾青,给他温暖和关爱。她的母爱不仅体现在对艾青的照顾上,还体现在她对其他孩子的关爱和照顾上。大堰河形象分析大堰河的丈夫是一个贫穷的农民,他性格暴躁,经常虐待大堰河。他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农村中一些男性的粗暴和无理。丈夫大堰河的婆婆是一个挑剔而刻薄的老妇人,她对大堰河的工作和生活都百般挑剔,展现了中国农村中一些老年人的保守和顽固。婆婆艾青是诗歌的主人公,他通过大堰河的形象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