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 【摘 要】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再现科学家的讨论过程,引导同学总结得出结论,显示出讨论方法在科学讨论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引导同学推导规律,让同学经受规律的推导过程, 培育同学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精神;在原子物理学问的教学中,通过梳理原子物理的进展史, 让同学沿着科学家的讨论脚印,熟悉原子的结构,让同学感受到科学家锲而不舍的讨论究精神和科学的讨论方法,培育同学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物理学史;物理教学;教育作用 物理学史的学习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引导同学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让同学体会学问形成过程中的科学探究过程,科学家讨论所用的科学方法、坚韧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概念与概念、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等。 让同学以物理学史为线索,梳理学问体系,学习科学方法,体会探究过程,培育同学的思维力量。 以下是笔者利用物理学史进行教学的一点体会与做法。 一、再现科学家的讨论过程,表达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家探究物理规律经受了漫长的过程,科学思维方法也是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总结和归纳出来的。在教学中再现科学家的讨论过程,对同学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有主动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介绍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讨论过程:伽利略通过规律推理,指出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论断的问题,得出重物与轻物应当下落同样快慢的结论。 为了进一步讨论落体运动规律,伽利略首先建立了描述运动的物理量,如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等概念,接着猜想落体运动的速度可能随时间匀称改变,为了检验猜想是否正确,伽利略想方法用试验来检验 v 与 t 成正比是否正确。 伽利略通过理论推导,得出假如速度随时间的改变是匀称的,位移就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只要测出位移和时间,就可以检验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为了便于测量,克服落体时间短,时间不能测量的困难,伽利略设计了斜面试验,让铜球沿阻力很小的斜面滚下,加速度小,时间长,就简单测量了。 伽利略通过大量试验,证明小球沿斜面下滑的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开头释放,只要斜面倾角相同,小球的加速度就相同。伽利略将上述试验进行了合理外推,当斜面倾角很大时,小球的运动跟落体运动差不多。当倾角增大到 90°时,小球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伽利略在讨论运动的过程中,不仅建立了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而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