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小学数学公开课《找次品》一课有感在这节课中。邓老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究、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如首先安排了从 2~8 个零件中找次品,实行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 9 个零件,通过小组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把零件分成 3 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 ,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2.重视“数学化”。 《找次品》如在 5 个零件中有一个次品(比正品轻一些),至少几次可将次品找出来?假如用文字表达意思太复杂,学生不易掌握,在教学中邓老师想出用对比方法来归纳,解题时只要求用利用式子表达,上课注重让学生根据式子讲述意思,这个单元所有学生都学得轻松自如。如5(2,2,1)表示天平两边各称 2 个,出现两种可能性,至少称 2 次。 5(2,2,1)→ 平 剩 1 →不平 轻 2 (1,1)轻 1(至少 2次) 二、听陈朝阳课有感: 老师要正确的把握编者的意图,要很好的发挥主导作用。在《找次品》教学中老师设计了比较大的数来讨论,无疑是人为地增加了难度。老师在课堂上尽量引导学生采纳讨论数学的方法,先把较大数化成小的数来讨论,引导和鼓舞学生课外探究大数的找次品方法,而不是老师去追求数字越大的问题。教材中《数学广角》的内容是向学生渗透数学讨论的方法,老师也不要去计较如何找大数中的次品。因为学生出了课堂是不会记忆这些结果,但是只要学生掌握了方法,他还是可以找出任何数的次品,剩下来的只是时间的问题。 青少年宫小学:龙燕芬 听了区级讨论课《找次品》 执教:邓凌华(育二)和《找次品练习》执教:陈朝阳(育二)感想 育二教研组通过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执教者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育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课中先安排了从 3 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总结,从 3 个中找次品是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方面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对于后面的知识就有了更好的把握;之后安排 5 个待测物品,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安排 9 个待测物品,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