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态与即兴中生成语文之美──动态教案设计举隅 新课标所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众多新理念。何谓动态教学?在新课程教育理念及众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学要素资源最大化、学习效率最优化为宗旨,以文本为教学载体,以社会生活为教学背景,以多元互动为基本前提,以老师为平等中的首席,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特征,以师生、生生多元、多层次交叉对话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模式。因此,何谓动态教案?我想应该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以学定教”理念的教学设计。 一、它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全程充分体现学生“自主”与“自我”; (二)全程充分体现师生、生生多边互动与实践; (三)全程充分体现生活的、开放的语文。 (四)全程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二、与此同时,它还应重新确立以下几个概念 (一)课堂“预知”。课堂的“预设”应更新为以不变应万变的“预知”更为科学合理。 (二)课堂“零提问”。课堂是以教者“零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而生成问题; (三)“教学标底”。“教”与“学”从某种角度讲,应是“合同”关系。文本的教学应有最基本的“教学标底”要求。 (四)“标底差”。作为学生受知识、能力、阅历的局限,很难达到课标、教材及老师的所设“标底”,这差额就是“标底差”,这“差”就是老师引领的空间。 (五)“我的观点我举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明白“是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生在寻找证据用以佐证自己观点的过程,就是反复阅读、反复与文本对话,反复与作者、编者对话,从而理解、内化文本的过程。 三、综上所述,它还应具备以下几个程序 (一)广泛“预知”,以不变应万变。 目前,课堂“预设”与“生成”出现的频率极高。笔者认为课堂“预设”的提法应改为“预知”更科学。“预设”的落脚点在“设”,而“预知”的落脚点在“知”。就“知”与“设”而言,“知”应在前,“有知”才能“有设”。其实,课堂“预知”远比“预设”的范畴更宽、更广。所谓“预知”就是老师在课前对所教文本涉及的所有相关信息及教学的环节作通盘的了解、知晓并掌握,作出以不变应万变的准备。具体应有以下几方面的“预知”。 1.“双基”的预知。 文本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简要信息、课文中重、难点句的理解以及作者表达方法的运用和学生解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