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师生互动的课堂反思机制的探究我国古代早就提出了反思的思想。《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等格言都强调了反思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则是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学习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因为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1、通过教学反思,学生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学习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学习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判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学习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反思。从老师的培育角度看,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语文教学最优化。2、整体推动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例如老师反思中的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在这种团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沟通中,每一个参加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多种经验的对比比较,就可以使每一位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整体上推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同样学生的反思也可以是团体的,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出经验,肯定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3、课堂反思,不仅要求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学习中,让老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进展的同时,学生主体性更要充分发挥。因此通过反思,要求将进展老师与进展学生相统一,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反思是学生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也是老师自身进展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西方对反思教育的讨论开始于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美国教育家杜威 1933 年在其发表的《我们怎样思想》(How we think)一书中认为,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对个体观念行为的再加工过程。反思旨在结果,并且正是反思促使了探究的产生,还认为“反思使我们从单纯冲动和单纯的一成不变的行动中解脱出来。从正面来说,思维能够指导我们的行动,使之具有预见,并根据目的去计划行动,或者说,我们行动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