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选修地理旅游地理【学习目标】 ①理解旅游资源及其特征,掌握旅游资源 价值的分析判断方法,识记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②掌握欣赏旅游景观的基本方法,理解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和评价方法。③学会旅游景区的初步规划与设 计,掌握必要的旅游安全防范措施。④掌握发展旅游业的作用,理解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其保护措施。1.(2015·天津卷)读材料,回答问题。天津中心城区拥有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古文化街、五大道、水上公园等旅游资源。近十年来,京、冀等地来津的游客众多,仅周邓纪念馆就接待游客达 1 000 多万人次。从旅游资源本身的角度,说明参观周邓纪念馆人数众多的原因。请答出三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分析时,应结合题意,注意从人文景观 入手,再从知名度、地域组合等方面补充作答。答案:特色突出(知名度高、著名的红色旅游资源);历史文化价值高(教育功能强);与市区其他旅游景点的组合、搭配好(与市区其他旅游景点距离近)。2.(2014·课标全国Ⅰ卷)近年来,一种不同于传统观光游的“深度游”悄然 兴起。深度游是指旅游者通过徒步、自驾等方式,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获得深刻体验的旅游活动。有 3 位旅游者结伴拟于 4 月下旬自驾前往下图所示区域(湖面高程 3 196 米),进行以观鸟为主题的深度游。指出为应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他们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并说明理由。解析:本题以青海湖地区的“深度游”为切入点,考查区域自然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依据经纬度和海拔信息,可判断该地为青藏高原的青海湖地区,因地势高而空气稀薄,则具有缺氧、气压低,同时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的特点,依此采取相应对策即可。答案:海拔较高(3 000 米以上),氧气含量偏低,需带氧气袋(瓶)、抗缺氧药品等;气压偏低,水的沸点低,需带高压锅等;空气较稀薄,太阳辐射强,需带防晒物品;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需备防寒衣物;此时该区域多大风,需备防风帐篷等。3.(2015·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四川省某景区平均海拔 4 800 多米,景区游客数量季节差异明显。下图为该景区某年各月游客数量比重饼状图。(1)分析该景区 7、8 月游客数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2)说明游客数量季节差异明显可能对当地旅游业造成的不利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游客数量的因素及游客数量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1)从图中可以看出 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