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思考探讨: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老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进展。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必须抱着使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得到不同的进展,这就是最基本的有效教学。我想,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课前备案的有效性 老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通常要考虑到很多方面,如:教学教材、教学学生、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等。因此,老师课前备课是否具有有效性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的数学有很多都是描述性的定义,而老师应该怎样让学生理解透彻呢?首先,备教材的时候应该注意对数学定义、公式、法则、规律的整体性把握,了解所教内容在小学数学体系中所占的具体位置,以免在教学过程中降低或提高教学要求,导致学生无法接受。比如,三年级学习主要是借助直观手段,面对实物一步一步做具体的描述,再一步一步推动。然而到了五年级的时候,因为有了之前三年级丰富的直观感受积累,这时候的学生对于理解数学的一些关系式、建立定义、扩大更多应用等方面就会很简单了。所以,有了之前的学习和积累,六年级的学习就会更加快速有效了。因此,老师们的课前备课不能敷衍了事,断章取义。只有了解了学生在每个阶段应该怎样学习的方法,我们才能建立学生正确的学习渠道,有效的引导学生探究新的知识和培育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 二、情景设置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在课堂中设置新奇有效的现场情境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扩大应用范围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新知识。其实,课堂上这样成功的例子很多很多。但是,这并不表示所有的老师都要盲目的追求这种形式。为了追求喧闹的课堂氛围或为了创设而刻意设置一些复杂的情境,而丢弃了数学本身的教学实质;或者是盲目的将情境设置在课堂上,而起不到实际作用,那么这样的情境只会成为摆设而已,不但达不到课堂的有效性,反而会使得课堂教学低效化。所以,我们要适当地在课堂设置情境,使数学的学习更加生活化,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化,这才是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三、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往往是人们讨论出新知识的起点。因此,课堂上提出问题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有效的提问能使学生轻松的接受并牢记新的知识,起到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