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自然而然的课堂 自然而然 昨天刚学过的公式定律,今日就记不起来了;学生在课堂上过于拘谨、沉静,或显得麻木与心不在焉;学生从不主动发言,课室气氛不活跃……学生的表现让我苦恼,也迫使我不断地想着法子要扭转这种局面。 一番思索,就有了这一个美其名为“课前分享”的活动:让学生们轮流到讲台上发言,回顾所学的知识,谈自己感悟等。想让他们“动”起来,但很快效果不好:他们只有轮到自己的时候,才真正地紧张起来,其他的依旧故我。 又是一番考虑,有了新招:把原来的按座位轮流改为随意抽查。我将每个学生的名字打印下来,分成一张张小纸条折好放进小盒里,以备随意抽取。这样,因为抽签带来的不确定性,每个学生每节课都得准备了。我在班上公布这一做法时,一些学生欲言又止,但最终还是以默认的形式通过了。 不多久,在我还为自己的“创举”而暗暗得意之时,班主任李老师找到我,说近段班里有学生常常临时请假,问及原因有的支吾着说临时有事,有的就低着头闭口不语。而且偏偏这么巧,都是我的课。他觉得有点蹊跷,就来向我反映情况。 回想起来,我也隐约感觉到这段时间课堂上有点不对劲,进入教室,看到的不是我想要的充满期待的眼光,而是诚惶诚恐的表情,且课堂的气氛更加压抑、沉闷了。看来,我的做法造成了学生的恐惧! 再进一步想,这不是我们很多老师常犯的错误吗?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损害着学生!或许,我们的初衷是想着学生的进步,但所实行的方式方法却让他们不安,带来了恐惧。我想起了年前,某班的几个学生每每到数学课就逃学,原因就是由任课老师引起的,学生稍有不慎,就会受到他的批判、挖苦,使一些不那么专心的学生觉得紧张害怕,一想到数学课心里就有莫名的恐惧感。 想到这里,我不寒而栗:我仿佛看到这些学生面对我时那忐忑不安的情形,当课堂成了他们心头上挥之不去的阴霾,当课堂成了其内心的煎熬,还谈什么进步与成长呢?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过于严厉的教育,一定会对孩子人格的完善、人性的完满造成损害。对学生造成身心的不良影响与损害的教育行为是绝对不可取的,无论它是多么的冠冕堂皇。实质上,老师想到的只是他自己——希望自己的课堂能活跃些,风光些,希望学生有好的成绩以体现自己的教学水平……所以,课堂上的一切都得根据自己设想好的进行,否则就想法去扭转。我们总是想着学生让老师满意,唯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不会想这是否对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与损害,更不会考虑他们内心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