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安排】 改变以往的讲授顺序,把八种细胞器拆分到不同版块里,对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具体安排如下: 第 1 课时:叶绿体+线粒体+实验: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第 2 课时: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分泌蛋白) 第 3 课时:其余细胞器+细胞器结构功能总结+生物膜系统 【设计思路】 本节课信息量大,包含“细胞器的制备方法”,“八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分泌蛋白的形成分泌过程”以及“生物膜系统的构成和意义”等内容。根据本人以往的教学经验,是先把八种细胞器的结构和特点一一讲授完,再来学习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最后处理生物膜系统。这样的教学过程便于老师讲授,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明显,内容会显得冗长且无趣,学生易于记忆但不会应用。所以针对这方面考虑,我特意对内容进行了调整。首先学习叶绿体和线粒体两种细胞器的知识,无缝对接到实验——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其次,学习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结构和功能,无缝对接到分泌蛋白的形成及分泌。最后,学习剩余的细胞器,并总结所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规律,进而结合细胞膜和核膜展开论述生物膜系统。 【教材分析】 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①(必修) 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的合成、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的最根本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到细胞,认识系统内的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器之间是怎样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为后面学习细胞的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奠定细胞学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章学习中已经理解了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第二章的学习更进一步地认知了细胞内的化合物,对与细胞的物质组成有了一定的基础。第三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细胞的结构有所了解,有了细胞膜的知识储备,再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就有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细胞器内容多,识图难,老师更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加强记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的 ① 能够说出各类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② 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③ 简述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记忆与分泌蛋白质有关的细胞器。 ④ 简述生物膜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① 通过老师的积极引导,教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