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中古诗词国学 高中生物学中的古诗词国学 我国古代文学家写下了诸多千古名句,其中很多是对生物现象的生动反映和对生命活动规律的精辟概括。将这些古诗词运用到中学生物教学中去,既可以向学生传达一定的生物学信息,又可以使生物学教学富于人文色彩和审美情趣。此外,古诗词的运用也能将生活融入课堂,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一些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来解读生物学概念,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有利老师对课堂效率的把握和提高。因此生物老师应多多总结这些言简意赅、令人回味悠长的名言佳句,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进展。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好的导课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好的导课也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未成曲调先有情“ 例如在讲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时,南宋叶绍翁的古诗《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诗句和北宋司马光的《客中初夏》中的诗句“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便可以给学生设置相关的问题:红杏为何会出墙?葵花为何向日倾?最后引领学生分析植物的向光性,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 又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类型”时,可以先利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引发学生思考诗词描写的意境,然后提出两个问题给学生思考,诗句描写的是哪种生态系统?(2)这种生态系统上生活的生物(动物和植物)具有什么特点?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上好这节课奠定基础。 2.设置悬念,突破难点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部分知识对于生活经验欠缺的中学生来说,会觉得十分抽象而难以理解。此时,运用学生较为熟悉的古诗词,往往可以令问题迎刃而解。例如在学习“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一节内容时,老师提供相关问题:“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句中黄蝶的活动不能用下列哪一种特性解释? A.遗传性 B.变异性 C.应激性 D.适应性 解析:黄蝶被儿童追赶,飞入菜花是黄蝶对刺激的反应,属于应激性; “无处寻”是黄蝶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菜花一样的保护色,属于适应性; 黄蝶飞入荣花生活也有其遗传的物质基础,属于遗传性。这里要强调指出的是,生物的适应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应激性对环境刺激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