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关于2021年万能中秋节活动主持串词优选合集【五篇】声明fāy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西湖巡游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聚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聚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聚”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聚、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聚。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光明,民间除了要进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愿团聚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第2页共1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中秋节有什么含义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缓慢进展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秋季节,人们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欣赏祭拜,寄予情怀,更多地被给予了思念亲人的颜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词句贴切地反映了中秋佳节的意义,反映了人们对月圆的祈盼和对相思之人的牵挂。1、和谐中秋庆贺着期盼着丰收,因此也期盼着和谐。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也;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盼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第3页共1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要“和谐相处”,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留意“和气可亲”,说话要“和颜悦色”,批判要“和风细雨”,夫妻之间要“和和美美”,等等,不一而足。“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聚、邻里和谐、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聚、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2、团聚“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分散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奇的力气,“团聚”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聚之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劳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家第4页共1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聚,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在兵荒马乱、饥馑连年的岁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抛家离乡,天各一方。在凄凉的月夜,诗人举首望月,联想到漂泊各地的兄弟姊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共生乡愁,于是写下这情真意切的思亲名句。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际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开,因此,追求团聚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3、敬老中秋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种文化生发于夏商周之时,并与古代养狡猾践相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敬老、养老文化。《礼记》有言:“凡三王养老皆引年,月令仲秋养年轻,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因为仲秋季节“月至四阴,阴已盛矣。时以阳衰阴盛为秋,人以阳衰阴盛为老。”三王顺应时令,于仲秋进行养老仪式,对身疲力衰的第5页共1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老人,赠予手杖行路,赐以糜粥饮食,体现了对老年人的敬重。4、感恩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