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王弼对象数的重新定位及其对治《易》路数的新体认 一、引言 自两汉时代起,讨论和阐发《周易》经传成为一种专门之学,即易学。而易学在其自身进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个基本派别,即象数学派与义理学派。如何对待象数与义理,如何在《易》的基本学说架构下给象数与义理分别进行定位,历来被视为判明象数学派与义理学派分际的主要依据。然而,一旦触及到易学进展史的实际,此一问题即远要复杂得多了。正因为其复杂,所以才衍生出了一系列对人们颇富影响力的错误识见。“象数对于义理学派而言无足轻重,甚至可以被全然抛弃”,即系其中的突出误见之一。在此误见下,实际开启义理学派治《易》路数的王弼,其“尽黜象数”或“全废象数”而专究义理似乎已成为定评。实则自《易传》从象数的角度切入,本着象数、义理合一的理路而对《周易》古经作出全新解读之后,象数与义理已成为《易》独特学说架构的体之两面,根乎象数而归向义理已成为《易》的鲜亮学术品行。无论是象数学派还是义理学派,都未能突破《易》的这一独特学说架构的范围,改易《易》的这一鲜亮学术品行。王弼自也不能例外。着眼于象数的象数学派自不待言,即使王弼所属的看重义理的义理学派也不可能撇开象数而空谈义理。 本文将专论王弼易学。 王弼,字辅嗣,三国时期魏山阳高平人,生于魏文帝黄初七年,卒于魏齐王正始十年,年仅二十四岁。正始年间,作为一位年青才俊的名士、着名玄学理论家,王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透过兼综儒、道,与何、夏候玄等共同煽起玄风,实现由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这一学术思潮的初步转移。在易学方面,王弼是因两汉象数易学的刺激而从事其易学讨论并进而重建易学的。有鉴于两汉象数学象数定位上的失误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烦琐象数推衍,在“返本开新”的学术理念的强烈驱动下,经过一番冷静、严肃的哲学思考,王弼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着作《周易注》与《周易略例》。在这两种易学着作中,他批判地超越了汉易象数学家的治《易》路数,尽扫汉易烦琐的象数之学,重新贞定了象数在《易》学说架构中的位置,努力向《易传》的理路复归,从而提揭了一种“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以义理为旨归的全新治《易》路数,建构起了自己的新易学观和新易学体系。这一以两汉象数易学的反动之特别面目而出现的王弼易学,实现了一种针对于两汉象数学的“革命”,它带来了易学进展的契机。从此,象数学派与义理学派间逐渐建立起了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