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骨折诊疗方案【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5 年)。(1)有外伤史。(2)多发于锁骨中 1/3 或中外 1/3 交界处。(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4)X 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一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9 年)。(1 )有外伤史。(2)多发于锁骨中 1/3 或中外 1/3 交界处。(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4)X 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二)证候诊断1. 血瘀气滞证:伤后 2 周以内。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堵塞气血、气滞血瘀。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2. 瘀血凝滞证:伤后 2-4 周。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痛苦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3. 肝肾不足证:骨折 4 周以上。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三)骨折分型1. 青枝型骨折:多见于幼儿,骨折处形成向上弯曲的弧形。2. 横断型骨折:多见于成年人,骨折端可有典型的重叠,近端向上后方移位,远端向前下方移位。3. 粉碎型骨折: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常于中 1 /3 处有小骨片呈垂直移位。【治疗方案】(一)手法复位适用于有移位的锁骨骨折。患者坐位,挺胸抬头,双手叉腰,术者将膝部顶住患者背部正中,双手握其两肩外侧向背部缓缓牵引,使之挺胸伸肩,此时骨折移位即可改善,如仍有侧方移位,可用捺正手法矫正。(二)外固定治疗1. 三角巾悬吊固定适用于幼儿青枝骨折或其他不全骨折,悬吊 2-3 周。2. “8”字绷带固定固定用布绷带做“8”字交叉环形固定或锁骨带固定 4 周,包扎时必须将两肩固定,同时用棉垫保护腋窝内神经血管。如病人有手或前臂麻木感、桡动脉搏动触不到.表明布带包扎过紧。应即适当放松至解除症状为止。3.亦可采纳多功能肩锁固定带固定。(三)辨证选择服中药汤剂1.血瘀气滞证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推举方药:桃仁、红花、当归、赤芍、血竭、丹参、川断、牛膝、补骨脂、延胡索、甘草。2. 瘀血凝滞证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推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