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托育专业论证报告一、高职院校托育专业人才培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一)职业定位与人才培育目标脱节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的参考,托育专业的建设容易与学前教育和早期教育等专业混淆。根据实地走访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在创办托育专业时,出现了与学前教育共用托育人才培育方案的现象,学生专业核心素养及职业能力的培育体系不完善,导致人才培育质量无法与市场上幼儿机构、家长 的需求匹配。(二)学科专业性不够突出从专业开设背景来看,托育专业往往依附于健康管理类、社会学类、学前教育等多重专业融合,当该专业从公共服务大类调整至医药卫生大类时,一些不具备卫生资质的综合性高职院校便面临严峻的考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设置了幼儿艺术类、健康管理类、早期教育类、托育机构管理类课程,出现“博而不精”的现象,难以塑造学生的专业特色。(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1.课程设置存在模块缺失目前,关于 0—3 岁的婴幼儿,不论是从学术讨论、教材、学校理念,还是从托育机构的运营实践来看,都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因此,各高职院校在设置托育专业课程体系时,往往出现重“教”轻“保”的问题,忽视学生保育能力的提高,造成保育模块的缺失,这无疑与实现照护人才培育的初衷背离。2.理论学习与实训能力脱节一些高职院校的托育专业更多聚焦幼儿进展规律知识、健康知识、心理学知识、艺术领域、语言领域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铺垫,以期为学生打好基础,导致实践时间较短,缺少专业能力实训。还有一些高职院校会鼓舞学生到托育机构、早教机构见习,但这样的见习没有和课程联合展开,使得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脱节。(四)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基于实习实践需要,高职院校应与托育机构、幼教机构、儿童健康管理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企事业单位建立幼儿托育的共同体,共享共建资源,形成良性互动。但是,2025 年为托育机构进展元年,托育机构自身建设尚待完善,机构师资也大多来自高职高专,高学历、有经验的从业者仍然较少。因此,高职院校在与此类机构合作时,只能进行浅层次的合作。(五)教学手段和评估模式尚待完善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老师缺乏在托育机构一线工作的经历,因此,他们大多采纳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中无法接触到实际照护场景,无法感受到实际工作岗位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和乐趣,因而缺乏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托育专业的可持续进展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