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西方人性论思想

中西方人性论思想_第1页
1/3
中西方人性论思想_第2页
2/3
中西方人性论思想_第3页
3/3
中西方人性论思想黎鸣先生认为,人生追求的最终极的目标是智慧,因为在人类历史中,只有智慧,才真正是永垂不朽的;除此之外,无论权力、金钱、名望,都是会随着肉体一道速朽的。人生智慧有三:坚定地信仰真;坚韧地求知善;敦厚地仁爱美;任何人,只要遵循这条“坚定”、 “坚韧”和“敦厚”的人生之道,才不至于“白活”,才可能真正上承祖先,下启后人,才可能真正提升和光大中华民族,并最终有利于整个人类世界建立文明社会。 中国青年必须永远铭记的人生格言: 老 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孔 子:己所不欲,勿施予人。 墨 子:考之,原之,用之。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卢 梭:人生而自由,而无往不在枷锁中。 康 德:最适用者莫过于好理论。 怀特海:19 世纪最重要的发明,是发明了发明的方法。 黎鸣:人生追求的最终极目标是智慧,因为只有智慧才真正永垂不朽。 人生智慧有三:坚定地信仰真;坚韧地求知善;敦厚地仁爱美。 西方人性论起步较晚,其讨论始于文艺复兴后,以 1739 年休漠的《人性论》为标志。在中国,更多地有将人性与动物相比的 倾向,因此不可避开地更多地体现人较之于动物的优越性,故而易形成“性善论”。而西方有深厚的宗教传统,其在人与神的比较中更易反思人的劣根性,故而更多的持“性恶论”。当然,人性也具有多重性,本文试从西方一些代表人物的思想来展现西方法理中的人性论。 一、苏格拉底“熟悉自己” 在西方哲学史上,智者普罗泰戈拉宣称“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相对于古代那种以“神的尺度”看待万物而言,显然是一种进步。但这个命题也存在歧义,正如黑格尔所分析指出的:“因为人是不定的和多方面的:每一个就其非凡性说的人,偶然的人,可以作为尺度;或者人的自觉的理性,就其理性本性和普遍实体性说的人,是绝对的尺度。”既然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其中自然也就包含了“人是自身的尺度”。所以在苏格拉底之前,智者学派也主张人要 “熟悉自己”。但智者学派所说的“人”,一般说来,只是强调有自由意志的个体,只凭个人的感性经验和欲望、利益行事,只从个人中心出发评判事物。这种思想在古希腊民主制上进时期曾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但后来却走到反面,加速了民主制的蜕变。苏格拉底看出这一点,他要从根本上改造这种“人”的形象。那就是把感性的人改造为理性的人,以聪慧和知识作为人的本性。苏格拉...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西方人性论思想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