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看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解读从《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看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解读 十多年前,好莱坞出品的动画片《花木兰》起了一股中国风刮遍了全球,极大的满足了世界人民对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神奇的国度的好奇心。而去年,同样的一部具有浓浓中国味的《功夫熊猫))}巴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搬上了银幕,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两部影片正好隔了十年,那么这十年美国的电影人在解读中国文化时理解是否更加的到位了呢? 动画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是由生活在美国文化中的华裔或纯粹美国人所表现创作的以中国丈化为背景的中国故事,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这其中必定有误读的成分。相比 花木兰》的对于深层文化的严重误读,好莱坞梦 3-场在 功夫熊猫 中向中国人展现了美国人对中国精神文化精髓的深层正确解读,这正说明文化的不断沟通与融合的结果。 中国人在观赏《花木兰》时往往会觉得影片中的中国和自己所知道的中国不能完全对上号,讲述的故事也只是包装着古代中国外表的美国励志片。的确,影片中很多地方都只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并不符合实际。就拿花家来说吧,偌大的一处宅邸竟然只住了四个人,连一个仆人都没有,扫地做饭洗衣都是亲自动手,这哪是大户人家啊?还有,院子里有凉亭很正常,可是凉亭居然就是花家的祠堂这就过于荒唐了,而且从后面祖宗出来开会可以看出里面供奉的祖宗牌位里有女性,这在男尊女卑的古代中国社会必定是不可想象的。像这样的漏洞还有很多,最为明显的就是木须龙假扮将军的使者给宰相送信时胯下的坐骑竟然是大熊猫。众所周知,大熊猫只生活在四川,跟《花木兰》所描述的地方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 而影片所表现的精神,则与我们所熟知的《木兰辞》有着很大的出入。《木兰辞》的重点主要是放在了木兰决心替父从军和凯旋归来两个部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表现的是木兰的孝顺、贤德,是对木兰的“孝”的褒扬。而美国文化以人为本,注重个人人格和尊严,强调个体的力量,注重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影片《花木兰》突出的是木兰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渴望,而中国的“忠孝”观念和集体意识被大大淡化了。木兰被发现是女儿身后,被大军遗弃在冰天雪地中,这时的她异常沮丧,木须龙劝她毕竟她是为了救父亲才到这种地步的,而她的回答则是“或许我并不是为了我的父亲来的,或许我只是想证明我能行。所以当我拿起镜子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