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阶段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高中阶段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宏观上具有在教学中实践素养教育的意义。具体到教学目标上,又表现出对学生的培育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能力培育的重要性大于知识传授的教学改革本质。学生的现状表明: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往往是片面的、表层的、非本质的,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只有帮助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才能抓住历史现象的本质,揭示历史的进展规律,实现历史教学进行素养教育的目标。那么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帮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建立知识的整体结构、弄清史实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揭示人类历史的进展趋势呢?我个人的体会是:首先,注重教材的整体结构教学。假如不把学生所学习的每个独立的历史概念纳入历史概念的整体体系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支离破裂、容易遗忘。教学中帮助学生把一个个单独概念上下左右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概念体系网络,这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阶段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的标志。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下册中关于抗日战争初期阶段国共两个战场的情况,假如按课文内容的顺序去板书和讲述,学生对纵横交错的历史现象就难以掌握。假如在板书中对课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结果就会一目了然:一、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1�弊橹�会战:淞沪、太原、徐州、武汉①制定全面抗线路线②确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李宗仁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人民遭殃:南京大屠杀(1937年12,30多万)抗击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进展壮大了抗日力量二、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时地:1937�保干卤保唱焙蠊�3�弊饔茫勃背删推叫凸卮蠼荩 ǎ 保梗常藩保梗�:抗战中的首次大捷建敌后根据地:晋察冀等延安成为抗日指导中心华北:华中:华南:丧师失地{{4�痹�因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害怕人民革命力量壮大内容1�甭宕�会议2�碧 ǘ�庄大捷这样不仅对抗战初期阶段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时间、历史人物进行了有效的展示,使学生便于形成整体概念,而且运用推理分析法,引导学生对国共两党的活动及结果、原因进行对比分析。这可使学生把握历史概念的本质属性,找出历史进展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其二,重视对历史理论知识的教学。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讨论的对象、历史进展的动力形式及规律的探讨。涉及到人民群众的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