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的化学问题情境策略 问题情境是指教学中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其基本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问题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如何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让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效地为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供支撑,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提供土壤。应是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 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所以悬念式问题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加强记忆,有利于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发展智力。 [案例 1] 学习铝与氧气的反应时,为了了解铝表面容易生成一层稳定的氧化膜,笔者通过实验创设如下悬念:①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学生观察到铝箔熔化,失去了光泽,但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这是为什么呢?由此引入氧化膜的概念。②是不是把铝箔表面的氧化膜去掉以后再加热,铝箔熔化就会滴落?另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除去表面的氧化膜,再加热至熔化。学生观察到熔化的铝仍不滴落,又是为什么呢?进一步研究铝与氧气的反应,探讨氧化膜的形成机理。③假如铝表面不能形成致密的氧化膜,情况又会怎样?让学生进行铝条的“毛刷实验”,进一步激起学生的疑问与好奇。④生活中铝制品表面的氧化膜是自然生成的还是人为处理的?通过一步一步制造悬念,一层一层解决问题,一环扣一环的心理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体验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是自然而然的,问题的解决是必须的,从而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 二、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是发现问题的信号,解决问题的前提,形成创新思维的起点。有了疑问,学生就不再依赖于既有的方法和答案,不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是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的影响,打破思维定势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