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对班主任执教工作的几点思考班级管理是爱与智慧的艺术。它需要教师用智慧点燃学生崇高的人格理想,以鼓励燃起学生自强不息的信心,以激情和耐心激励学生养成坚强的意志,以信任浇灌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以荣誉凝聚班级体的团结,以严谨润染学生的勤奋,以爱心开启学生的智慧之们。具体来说,要形成一个充满激情、自信、团结、严谨、创新的班级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实现班主任角色的转化 教育改革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班主任必须充分认识新时代赋予班主任角色的新内涵,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班主任角色由权威型向对话型转换。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对教师必须绝对服从。权威型班主任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守纪、顺从,但他们亦步亦趋,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更谈不上具备时代所要求的创新精神。时代呼唤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班主任抛弃原来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代之以“对话者”、“引导者”角色,提高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由此改变教师的“警察形象”,树立起新时代的“生活导师”的形象。 第二,班主任角色由高耗型向高效型转换。传统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被学生称为“高级保姆”。他们信奉的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是不厌其烦。把班主任本来极富创造性的工作简化为简单的重复劳动,结果适得其反,导致学生逆反心理,耗费了很多时间与精力,但收效甚微。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则不同,充分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创造性与复杂性,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解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的德育方法上,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去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德育过程的最优化。这也正是当今社会时效观的一种反映。 第三,班主任角色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传统意义上的班主任,其工作往往是以经验为主,凡事从做中学,摸索前进,其间不少人需要走过许多弯路才能获得理论层面的教育观念。如有人认为对学生越严格越苛刻,就越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结果使不少学生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如过度自卑、焦虑等。近年来常常有不少因教育方法不当导致悲剧产生的报道见诸报刊。有的班主任认为对学生越“疼爱”就越利于发挥“师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