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 课题:生态问题及其表现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第二单元中比较重要的一节内容,在高考和相关的单元测试、大型考试中都会有这部分内容的考察,因此对于本部分内容应该注意对重点和难点部分的把握和筛选。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及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2.了解我国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分布。 3.认识我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4.学会分析某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形成过程及对区域和其他地方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途径收集地理信息,来说明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身边发现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3.能够选择一个生态环境问题,应用所学的方法、知识开展调查与分析,并正确地表述自己的调查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学生的全球环境意识和中国环境危机意识。 2.通过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强化地理科学空间性、区域性特点的认识,树立地理科学是解决全球问题必备知识的观念,培养学生形成地理素养是人文素养重要体现的观念。拓展地理学科的空间,改变学生以往只认“地”不识“理”的狭隘的地理认识论。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形成过程难点: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形成过程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把握会注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形成过程,因此对于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和分析应该放在学生的自我阅读和自我体会上来,由于内容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成功。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七、课时安排:2 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自主学习】自学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