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复习学案第一课时: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荒漠化的概念2、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3、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荒漠化问题产生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教学重、难点】1、局部区域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特别是人为原因)和治理措施。2、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知识结构】 荒漠化的概念 干旱 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 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的成因 过度樵采(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人为因素 过度放牧 荒漠化防 过度开垦 治的对策 荒漠化的表现: 世界和我国荒漠化现状【知识梳理】(课前完成,课堂点拨)1、荒漠化的概念:是指发生在 地区及一些 地区的一种 。主要表现: 退化、 退化、 退化而引起的 、 和次生盐渍化 2、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自然原因: 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环境的脆弱性; 日数多,集中在 干旱的季节; 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2)我国西北地区 位置: , ,水汽难以到达;干旱的原因: 地形: 面积广大,高山环绕盆地,青藏高原的隆起(3)人为原因: 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能源缺乏区 、在畜牧区 及在耕作区 等。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内容: 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原则:坚持维护 与提高 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结合,以防为主。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