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水稻催芽新法在稻田面积较小的山区,每个农户只需几千克甚至更少的稻种。如何让农民将如此少量的稻种催好芽,是关系到每个农户乃至整个山区粮食生产的一件大事。据我们调查,虽然每户所购的杂交稻种数量较少(因户平稻田面积较小),但折合每大田的用种量却很大。这不仅增加了购种费用,而且因育秧田落谷密度相应加大,秧苗素养变差,又影响了其他栽培技术效果的发挥和最终经济产量的提高。导致大田用种量较大的原因是:①浸种不足:②一般不经催芽而直接播哑谷;③部分进行催芽的农户因技术不过关而导致种芽质量低劣。这样就使稻种的发芽势和发芽率较低,成秧率更低,秧苗素养下降。于是,农民只有通过增大用种量来满足生产上对秧苗数量的要求。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杂交水稻的单产水平。我们认为,提高催芽质量从而降低用种量乃关键措施之一,为此,经多年的生产实践,我们摸索出一组适于山区农户少量稻种催芽的新方法,经推广应用,易学易行,效果良好,深受山区农民欢迎,现介绍如下:一、箩筐盛种催芽法1.浸种。杂交水稻浸种前,先用黄泥水等进行选种,剔除空秕粒、裂壳粒及黑粉病粒,然后用清水充分冲洗稻种。充分的冲洗可洗去谷壳上的黄泥、污物及病菌(在五条件进行种子消毒时的作用更为明显)。从而加快种子的吸水速度,缩短浸种时间,防止浸种过程中种壳发粘和传病。最后将洗净的稻种放入清水中浸种,并结合进行消毒。浸种时间一般为 3 天左右,每天换一次清水或日浸夜露。泡至谷壳颜色变深、种胚膨大,透过谷壳可明显区分胚和胚乳时即达浸种的要求。严防浸种不足或浸种过度。2.预热上堆。清洗:将浸透的种谷用清水冲洗干挣,至搅拌无混水为止。这样可去除浸种过程中谷壳上形成的粘质发酵物,改善谷壳的透气性能,从而可以防止催芽过程中种谷出现酸味和酒味。同时还可以洗去种壳上残存的消毒药剂。沥水:把洗净的种谷装入箩筐,搁起沥水 2~4 小时(种谷较多时沥水时间宜稍长),将谷壳表面的明水沥去,使空气能进入谷壳内,起到沥水增氧、促进萌发的作用。预热:将已沥水的种子倒入盛适量 50℃热水的桶或盆内,浴种 15~20 分钟,刚倒入时要迅速搅拌,以后每隔几分钟搅拌一次,使种谷充分、均匀预热。预热期间若水温降至 35℃以下,可补加少量 50℃左右的热水并搅拌,使预热过程中的水温始终保持在 38~40℃,确保预热后的种谷温度达到 35~38℃。假如桶内盛的热水数量较少,中途又不补加热水,几分钟内水温即可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