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育模式讨论三本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育模式讨论 【摘 要】面临欧债危机的冲击和世界范围内的金融风暴,如何在经济萧条的形势下,培育出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提高高校的就业率,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是目前各高校尤其是三本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育模式”,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准确把握这一目标定位,重建与调整课程体系,加强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等,是达到该目标的关键。 【关键词】三本院校;就业;人才;培育模式 随着近几年普通高等教育的进展,一大批三本院校相继建成,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这些新建三本院校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三本院校进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这类院校的进一步进展。与之形成鲜亮对比的是,地方的高职院校近几年进展也比较迅速,但这一问题并不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两者的定位和人才培育模式不同。因此有必要借鉴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改革和重建三本院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向,努力构建适合地方经济进展的人才培育模式。 一、人才培育模式的不同 (1)三本科院校人才培育模式。普通本科教育培育的是各类通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强调毕业生掌握扎实、广泛、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强调实践能力的通用性,注重培育基本工作能力,培育的学生属于学术型或工程型人才。因此这个目标也决定了普通本科学生,具有较宽泛的理论知识,而具体实践应用知识的能力不足,特别是针对某一职业的技能力不从心。新建三本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积淀少,在确定人才培育目标时,对自身的服务对象、层次定位、当地经济建设、社会进展的实际以及自身在办学上的优劣势缺乏深化讨论,在拟定人才培育目标上盲目攀高,在设计人才培育方案、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选择教学途径和教学制度上盲目模仿和照搬,与老的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育目标上大同小异。三本院校应该认清培育人才规格多元化是高等教育进展之趋势,结合自身优势,努力探究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培育模式。(2)高职院校人才培育模式。一是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以生产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育目标的教育模式。其实质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育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为核心,利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教育资源,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