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库到数字化图书馆从数据库到数字化图书馆 【摘 要】数字化图书馆已经成为当代图书馆进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无论在图书资源的数据化(电子化)存储、检索和应用方面,还是在图书馆系统内部馆藏信息、读者信息、图书借阅信息的管理方面,数字化都在成为重要的工作形式和内容。在这样的进展阶段,适当回顾和学习数字化图书馆进展的脉络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数据库的诞生、图书数据库的产生和进展、当前国内复合型图书馆的进展几个方面简单回溯数字化图书馆的进展之路,与大家共同熟悉和学习数字化图书馆知识的一次机会,谨与同业人员共勉。 【关键词】数据库;机读目录(MARC);图书数据库;数字化图书馆 一、数据库的诞生 (一)立足于计算机产生的数据管理技术 在关于数据库的众多专业词汇描述中,我们力求寻找比较简洁、通俗的数据库定义,我认为“随着计算机的诞生,人类处理数据的能力大大得到提升,大量的数据信息需要合理简明的分类管理,由简单的文件管理系统进展起来的高级数据管理体系和技术,就是数据库”。在这里需要特别甄别的是,数据库这一中文称谓会造成许多新接触者的误解,认为数据库就是数据的集合体,实际上从它的进展和应用来看,对外部使用者来说:数据库包含了数据集合储存仓库以及应用它的程序(例如搜索引擎)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开发者来说,数据库结构当然会复杂很多,这里就不加赘述了。当前的数据库已经良好地实现了可共享、可增补的功能。 (二)数据库进展的几个阶段 从 1951 美国雷明顿兰德公司(Remington Rand Inc)为 univac I 型计算机推出磁带驱动器起,数据库进展经过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管理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人工管理阶段,硬件设备只有磁带、卡片和纸带,计算机中没有支持数据管理的软件系统,所有数据应用程序为特定单一目的设计,程序与程序间数据无法共享; 第二个文件系统阶段,主要标志是计算机中有了专门的管理数据库的软件,我们所熟知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就是扮演的这样的管理者角色,界面比较友好,数据可以借助新出现的大容量外接存储器独立保存,数据初步可以为不同的应用程序所共享。缺点是数据冗余较多,数据的逻辑结构不能随意的修改、增补,否则将导致应用程序出错; 第三个数据库阶段(含互联网时代的高级数据库阶段),这个阶段的数据库数据冗余小、易修改、易扩充,具有广泛的共享特性。不同的应用程序根据处理要求,从数据库中猎取自己所需的数据,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