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自然观差异影响下的建筑空间摘要:在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背景影响下,形成了迥异的自然观。西方重视分离、分类,强调建筑本体和几何学特质把时间要素脱离于建筑空间之外。而中国古代在儒道思想影响下重视空间的关系性和人与自然的连接性,在空间序列中带入时间性。而自然观的差异导致了对于建筑空间营造的截然不同的价值推断和处理方式。 关键词:自然观 分离 连接 本体 关系性 时间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自然观是历史积累的人类对自然演化和存在的一般规律的认识。西方自然观的形成,基于对古希腊、古罗马及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融合,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渐渐得到确立并作用于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的进展。中国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念始终与西方似乎是在各自的两条路径上不相交地独立进展。在此作用下,形成了中西方城市和建筑空间的差异。 一、中西方自然观概述 1、西方的自然观 在对待自然这个问题上,李约瑟指出,西方思想在两个世界之间摆动:一个是被看作自动机的世界,这是一个沉默的世界,是一个僵死而被动的自然,其行为就像是一个自动机,一旦给它编好程序,它就根据程序中描述的规则不停地运行下去,在这个意义上,人被从自然界中孤立了出来;另一个是上帝统治着宇宙的神学世界,自然界是根据上帝的意志运行的。[ 伊・ 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P38-39]古希腊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起源之一,就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自然观,把自然看作一个独立于人的对象,人与自然相对的独立性与分离就已显现。 另一方面,这样的思想具有明显的几何特质。柏拉图认为世界是由 Idea 及其模像构成的,Idea 在这里可以解释成作为内在秩序、抽象性、抑或美这些客体,而模像则是承载这些客体的物理形态。因为上帝是统一的、绝对的,最趋近于上帝的形体是球体,因而球体及可被球体内切的其他几何形体则是理想的、更能趋于并反映美和客观自然的形态,我们称之为柏拉图形体。柏拉图认为 Idea 与主体是完全分离的,要认识 Idea 是很困难的,人类只能牵强通过其模像来认识它,而柏拉图形体则是能认识 Idea 的理想模像。[ 隈研吾:《反造型》,P73]西方 Nature 的概念似乎更倾向于上文所说的客体,一种绝对的秩序,一种抽象所以也不难理解西方一贯对自然的几何性的处理,以使之更趋近于美(Idea)。而人同自然的关系,虽不是一成不变的对立和驾驭,却始终存在着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