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圆梁山隧道岩溶管道群涌水处理技术

圆梁山隧道岩溶管道群涌水处理技术_第1页
1/8
圆梁山隧道岩溶管道群涌水处理技术_第2页
2/8
圆梁山隧道岩溶管道群涌水处理技术_第3页
3/8
xx 隧 道 岩 溶 管 道 群 涌 水 处 理 技 术 1 工程概况 新建铁路xx线圆梁山隧道地处渝、鄂、黔三省市毗连地区,全长11 070 m(DK351+465—DK362 +535)。该隧道穿越乌江水系与沅江水系的分水岭——武陵山脉。该地区主要发育有毛坝向斜和桐麻岭背斜及其伴生或次生断裂等构造,工程地质条件异常复杂,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岩溶涌突水、高水位引起的高水压、高地应力等。 隧道出口DK360十675-DK362+530 段属桐麻 岭背斜东翼( 图1),岩性以结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为主。由于受多期构造演化的强烈影响,顺层裂隙和横向裂隙强烈发育,加之该地区位于地下水水平循环带和垂直循环带,因此岩溶非常发育,并通过岩溶管道与地表相通。 施工前期采纳TSP202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在DK361+940 处又才正洞DK361+790—+740 段进行探测,在DK361+764 附近未发现地质异常现象,超前平导在该对应里程处也顺利通过。 2 涌水、突泥过程 2001 年7 月14日13点22分,出口平导开挖至PDK361+566处、正洞开挖至DK361+764处时,正洞掌子面爆破后,线路右侧边墙及底部遇溶洞并突发大规模涌水、突泥,最大瞬时流量达54 m3 /s ,水位高达3m,大规模涌水持续28min ,涌水量近80000m3 ,致使洞底淤积泥沙0 .7—2 .5m,整个掌子面被泥沙覆盖。26日,当清理洞内泥沙至掌子面时,该岩溶再次发生涌水、突泥,水压为0 .5—1.0 MPa ,持续75 min,涌水量约160000m’ ,洞底再次淤积泥砂(厚0 .4m) 。之后,该溶洞涌水量随洞外雨量变化而变化,为150 —4 600m3 /h ,当涌水量超过1 600m3 /h 时,正洞停工。 3 岩溶管道形态分析 岩溶洞穴发育于寒武系耿家店组( 正,g)中下部重结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夹薄层状泥质白云岩、泥页岩地层中,岩层产状为N21oE /43o SE 。在DK361+764—+758地段,顺层发育两条溶蚀大裂隙,均充填灰色、黄色淤泥,偶夹白云岩、灰岩碎块。大规模涌水、突泥后,充填物被冲刷带走,岩层坍塌形成约为5 .4mX3.4mXl0 .0 m 的顺层倾斜坍塌型洞穴。 为进一步了解该处岩溶发育情况,采纳SIB2000 探地雷达系统对DK361+730 ~+830段,特别是DK361+764 附近隧道顶部及底部岩溶发育情况进行了探测,查明其空间形态、发育深度、填充物成分以及与其它岩溶管道的关系。探测结果如下: (a) 隧道右侧已揭露溶洞处(DK361+755)底板右侧靠近边墙部位3—4 m深处存在向出口方向断续延伸的岩溶管道,管道直...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圆梁山隧道岩溶管道群涌水处理技术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