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人为因素,抓好交通安全控制人为因素,抓好交通安全 【摘要】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影响交通安全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应充分辨识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安全教育提高交通安全素养;以抓落实为核心,建立有效的交通安全管理模式;以推行 HSE 管理,强化全员 HSE 管理意识,确保交通安全。 【关键词】交通安全;人为因素;安全教育 1 充分辨识人的不安全行为,总结其主要表现 人的行为是由心理控制的,是心理活动结果的外在表现。交通事故,因人的不安全行为而造成的事故占 96%,尤其是因违章肇事的占 67%以上,通过充分分析认为人为因素其主要表现如下几种:一是盲目自信、思想麻痹。部分驾驶人员和特别是有经验的驾驶人员,仅凭自己的经验和自信心,自以为是,我行我素,自以为凭自己的经验、技能,绝对安全,思想麻痹,违章肇事。二是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受家庭、工作环境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安全行为。三是技术生疏,遇险惊慌。部分驾驶人员由于驾驶技术不熟练,对突如其来的异常情况,正常的思维被打乱,束手无策,惊慌失措。四是骄傲自大,争强好胜。有时感觉到自己力不从心,但为了在众人面前不失面子,争强好胜,违章蛮干、违规驾驶。五是盲目从众,逆反心理。部分驾驶人员看见别人行车违章没事,自己不违觉得亏,自己也跟着违章。六是侥幸心理。表现为明知故犯,在他们看来,违章不一定出事。七是惰性心理。部分驾驶人员工作图省事,能凑合就凑合,宁愿冒点险,也不愿按操作程去办事,即就是发现车辆有毛病,也让它带病继续工作。八是无所谓心理。通常表现为遵章或违章对自己无所谓,心不在焉,满不在乎,根本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根本就没有交通安全这根弦。九是工作枯操,产生厌倦心理。部分驾驶人员由于单调繁重的重复工作,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和厌倦行为,感到生活乏味,容易引发事故。十是环境干扰,推断失误。在行车过程中,由于天气、气温、地形、路面、时间、灯光照明等因素超出人们感觉功能的限度时,会干扰人的思维推断,导致人的推断失误和操作失误而引发交通事故。 2 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对策 2.1 以安全教育,提高交通安全素养 抓教育。全面提高交通安全素养。在加强交通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应始终把搞好交通安全教育培训放在首位,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对职工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教育。主要目的是培育职工的道德意识、服务意识、遵章守纪意识和安全意识。首先,把职业道德教育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