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富民强市兴边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实施好这一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对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呼伦贝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建设新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第一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回顾“十五”时期,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加入世贸、振兴东北、更加重视民族地区发展和自治区高度重视东部盟发展等综合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拼搏,真抓实干,成功战胜了洪涝、“非典”和高致病禽流感等多种重大自然灾害影响,实现了撤盟设市的重大体制转变,巩固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的局面,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奋斗目标提前一年超额完成,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9.2亿元,年均增长15.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717元(按现行汇率折合1446美元),年均增长15.1%,均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财政收入达到35.72亿元,年均增长1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555.9亿元,比“九五”时期投资总额增长1.57倍,年均增长3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8.12亿元,年均增长14.3%;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6亿美元,年均增长1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28元,年均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2元,年均增长7.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3‰以内,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以内,均低于“十五”计划控制目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8:28.6:43.4,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21.8%。生态环境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森林覆盖率达到49%;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公路和铁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10451公里和2368公里。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五”时期取得的历史成就,为“十一五”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和经济能级过低,处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末梢,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国家的政策推动,自身调控能力弱。二是区域经济布局小而散,缺乏集聚辐射中心,远离国内国际发达地区中心市场,生产、建设、运输包括行政成本都相对较高,突破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关键要素严重短缺的瓶颈制约困难重重。三是产业发展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品整体品牌匮乏,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单一、产品单一、所有制单一的结构性矛盾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制约严重,组合各种要素,发展组合经济,发挥综合优势仍然任重道远。四是城乡、旗市区发展不平衡,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很大困难。五是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六是体制改革特别是区域内大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外向型经济规模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差距大,与此相关联的一些制约因素仍然存在。第二节“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宏观发展环境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加速发展,国际贸易和投资继续扩大,国际大企业将我国视为产业转移和对外投资的优先目标。中俄战略协作关系深入发展,将带动我国与俄罗斯、蒙古国等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更加密切。我市处于东北亚经济圈中俄蒙交界地区,能源、矿产、水资源丰富,在国家安全和对外开放整体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技术合作条件来看,我市有望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战略支点和中俄蒙边境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区,为我市经济转型和产业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国内环境看,伴随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来势,我市面临重大综合机遇期。一是国家继续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更加重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政策,为我市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和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二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