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城市及城市化考点一城市功能分区及城市规划图甲、图乙分别表示H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15年间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题。图甲H市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图乙H市城区变化示意图1.(2015天津文综,7,4分)结合图乙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A.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B.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C.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D.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答案D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下面两题。2.(2015四川文综,5,4分)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A.行政区B.商务区C.住宅区D.工业区答案C3.(2015四川文综,6,4分)根据城市地域结构特点推断,该城市位于()A.丘陵地区B.平原地区C.山地地区D.沟谷地区答案B考点二城市区位因素与城市等级体系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1.(2015北京文综,3,4分)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A.⑥①②B.⑤③⑥C.③②④D.①④⑤答案B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下面两题。2.(2015江苏单科,1,2分)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A.文化底蕴深厚B.商业繁荣发达C.人口高度集聚D.水陆交通便利答案D3.(2015江苏单科,2,2分)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A.行政功能为主B.军事功能为主C.文化功能为主D.经济功能为主答案A8.[2015福建文综,37(2),12分]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材料二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简述甲、乙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12分)答案地处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宽阔;气候较温和;河流较多,水源充足;周边地区农业基础较好,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是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考点三城市化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下题。1.(2015课标Ⅱ,1,4分)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答案D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面三题。2.(2015课标Ⅰ,1,4分)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A.为植物提供养分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C.吸附雨水污染物D.保持土壤水分答案D3.(2015课标Ⅰ,2,4分)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B.种植土层和砂层C.砂层和砾石层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答案B4.(2015课标Ⅰ,3,4分)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B.保护生物多样性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D.调节局地小气候答案C下图表示H市人口密度在15年间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题。H市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5.(2015天津文综,6,4分)结合图4中信息推断,该市人口状况发生的变化是()A.西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最多B.全市人口密度增加C.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有所降低D.东部人口增长较慢答案B“国际慢城”是一种具有独特地方感的宜居城镇模式,要求人口在5万人以下、环境质量好、提倡传统手工业、无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下图为“国际慢城”桠溪镇的大山村土地利用今昔对比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6.(2015江苏单科,21,3分)与“国际慢城”要求相符合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双选)()A.骑单车出行B.经营手工业作坊C.去速食店就餐D.建大型游乐场答案AB7.(2015江苏单科,22,3分)大山村在成为“国际慢城”前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双选)()A.从传统农业到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