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规范练18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一、选择题1.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华文明的文化结构和现代转型》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A.变法维新B.三民主义C.民主科学D.社会主义2.孙中山也提出过要实现社会主义,他在1912年的演讲中宣称:“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据此判断,孙中山所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指的是实现()A.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B.民主平等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平均地权3.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写道:“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这段话表明他()A.主张通过改良手段实现救亡图存B.鼓动青年积极投身于社会改造C.致力于发动中心城市的工人暴动D.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4.有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化复兴运动”。对此解读最准确的一项是()A.新文化运动批判袁世凯推行的尊孔复古逆流B.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C.新文化运动批判与重建传统文化,呼唤人性的复苏D.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权威思想,倡导个性解放5.下表信息表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1894年中国产业工人10万人1871—1911年有记载的罢工斗争达105次1912—1919年罢工斗争达130多次至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约200万人中国还有1000万左右手工业工人和店员工人1915—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代”A.工人阶级政治觉悟有所提高B.具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C.阶级矛盾逐步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初步进行了新型民主政治的尝试6.(2018河北“名校联盟”联考)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A.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B.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D.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孙中山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清政府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他们因此不顾孙中山的反对,情愿同袁世凯妥协。至于三民主义,他们完全抛弃了民权和民生主义,只接受了民族主义的部分内容。他们并未意识到在民国建立后,必须继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抗争。他们也无视孙中山三阶段的革命方略,而只是乐于同遗老遗少合作,并优待废帝,这些都为以后军阀割据及复辟帝制的企图铺平了道路。——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论证所提观点。(要求:明确写出所提观点,论证须有史实依据)答案:1.B解析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但尚未达到“让民‘顶天立地’”,故A项错误;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反对封建帝制,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与“以民道代天道”“有民无天”相符,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与“新道统,是‘翻天’”不符,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是在该思想之后,与“‘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不符,故D项错误。2.D解析题干材料“国利民福”说明要以国家的利益和百姓的幸福为根本,避免阶级矛盾问题,重视民生,故选D项。A、B、C三项不是民生措施,故排除。3.B解析题干材料未涉及陈独秀为实现救亡图存而采取何种手段,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说明陈独秀积极号召青年起来改造社会,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发动工人暴动的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侧重于发动青年,并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