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下列探究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B.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样方内某种双子叶植物的个体数,可以求得该种群密度C.在蚜虫活动的范围内,可以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D.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液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2.为除去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天敌蜘蛛,一段时间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它们的数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a~b期间,若同时引入害虫的另一种天敌螳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B.在b~c期间,造成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C.在c~d期间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发生了种间互助D.害虫数量减少可导致蜘蛛数量增加3.(2013·六安模拟)在自然环境良好的情况下的群落演替中,下列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A.群落中物种组成不断变化B.开始时的物种数目上升,然后趋于稳定C.生态系统中生物量不断下降D.生态系统中有机物不断增多4.为了调查废水污染对农田土壤小动物类群的影响,在距受污染河流一侧不同距离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0.10.51.02.04.0动物种群数/(种·m-3)2023375058动物个体总数/(个·m-3)36566575019832490A.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很强,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B.土壤污染物浓度与动物类群数的丰富度呈负相关C.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中仍有一些土壤动物,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D.水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种群数和个体总数5.(2013·宿州模拟)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B.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数量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数量的影响C.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还受迁入和迁出等的影响D.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6.(2013·玉溪模拟)下列有关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7.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两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3500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蝶类种数349452201136125100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9.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10.(2013·南通模拟)如图表示环境变化对不同生物群落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A.群落甲物种单一,只具有水平结构B.随着环境的变化,群落乙出现的波动较大C.群落甲、乙均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D.群落甲中任一物种的消失必会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非选择题(包括2小题,共50分)11.(24分)(2013·淮南模拟)某地实施退耕还林若干年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跟踪研究。(1)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逐渐过渡为灌木丛和林地的过程叫做。该地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研究发现,该地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