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农民培训科学发展刍议徐冬梅1,2(1.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201600;2.奉贤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01400)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总体发展的向上趋势世人共睹。但是,原本就背负着历史渊源问题的“三农”,正在不断接受宏观经济发展和社会价值观的负面冲击,发展中的新矛盾不时出现不容回避。农民工、三无农民、老人儿童留守村等等新名词的出现,其背后无不反应出深刻的“三农”问题。怎样培育农民具备与新农村发展相匹配的素质,最终引导农民建立共同参与创新农村发展机制的观念和意识任重而道远。据此,对当前蓬勃开展的具有战略和现实意义的农民培训还需要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本文就农民培训存在的某些现象进行研究,旨在为农民培训的科学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关键词:农民培训;“三农”;科学发展众所周知,农村的繁荣稳定事关大局。然而,我国计划经济时代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造成“三农”问题突出,解决不当,势必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党和政府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决策,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1]。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这也明确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可动摇。近年来,在政策的推动下,农民培训得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各级各类培训项目的实施也为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可是,迅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日益显现,可以说,当前农民培训进入了发展的转折时期。如何立足实际正确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推进培训,对农民培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义重大。一、农民培训的基本情况自建国以来,农民教育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教育内容也有所不同,大致经历了文化补课、政治教育、从业技能提高直到今天的综合素质提升等阶段。(一)国内农民教育经历的不同阶段1.扫盲及社会主义教育阶段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百废待兴,可国民的文化程度很低,据国家统计局1953、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国15周岁以上的成年人1949年文盲率高达80%。其中,绝大多数的文盲、半文盲集中在农村。急待扫盲和政治巩固的双重因素,使农民文化补课和社会主义政治教育得以在全国大范围展开。这一阶段主要从解放后一直延续到1978年。通过扫盲让农民具备接受知识、接受教育的基本能力,这在当时对农民进行较大规模社会主义教育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用历史的眼光看,在农村大规模的扫盲是必须且重要的。2.注重生产技能培训阶段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在农村的确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复苏和繁荣。随着新品种、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农民自主生产经营方式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相衔接的现实需要,对农民开展技能培训应势而生。此阶段以农业行业部门结合自身技术推广举办专题讲座或开展现场咨询以及通过农广校系统举办绿色证书短期培训班等形式,以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和培养农村技术骨干为主要目的。3.综合素质提升阶段本世纪初农业部等部委开始实施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工程,面向最基层的农民开展技能培训,已有上千万农民接受培训。但是,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还是非常严峻。通过培训,提高了广大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2]。对农民进行多方位、有体系的培训,是农民教育的新阶段。这一阶段具有更为明确的培训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追求解决实际需要和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共同实现。但是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还是非常严峻。(二)上海农民培训现状上海是个经济特别发达的大型城市,农业产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很小。然而,郊区的长期存在是不会改变的事实。近几年,在城乡联动发展的推动下,郊区经济迅速崛起,很多新情况也随之产生。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务农农民收入停滞不前、各类农业技术转化率不高等问题,其出路只有通过进一步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才能得到根本解决。目前,本市许多政府职能部门都在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呈现出条线分明又相互渗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