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我導向學習系統為主軸的數位人才培育計畫本年度(95年度)一、計畫摘要資訊及數位內容等相關產業是我國很重要的主流產業。1999年時我國資訊工業產值已達398.8億美元。以國際地位而言,當年我國為僅次於美國與日本之世界第三大資訊產品生產國。由此可知資訊相關產業在台灣整體產業中的重要性。然而根據經建會的調查結果顯示,未來幾年資訊及數位內容相關產業,人才短缺相當嚴重。目前政府想推動晶圓代工、TFT-LCD、數位內容與生物科技等「二兆雙星」產業,卻出現了人才短缺的情況。未來三年相關系所大專畢業生僅96000人,與業界需求量仍有25000人落差。本計畫之主要目標,旨在建立「自我導向學習網路平台系統」以輔助教師之教學,並增進本校資訊相關科系_數位內容科技學系(以下簡稱數位系)與資訊科學系(以下簡稱資訊系)學生之學習成效,以加強其未來就業之競爭力。除此之外我們也同時針對數位系及資訊系之課程設計及課程內容,提出以下述具體改進方案:(一)完善課程設計:計畫未來在課程修訂時,邀請相關業界專家出席發表意見。另外,我們也計畫在未來定時地邀請畢業生對目前工作上所欠缺的技能發表意見。(二)產學合作教學:計畫由合作之公民營機構選派適當人員與本校教師進行協同教學,另一方面學生則利用上課、假期或課餘時間進行參觀或實驗。(三)輔導取得國內外專業證照:輔導學生根據未來生涯發展需要,在就學期間有計畫地學習取得相關證照,以利於未來就業需要。(四)推動假期實習:輔導學生根據其興趣、專長和性向到相關產業界或機構進行假期實習。(五)採用及參酌IEET認證程序:推動資訊科學學系,在九十八年前通過國際工程教育認證(IEET)。而數位內容科技學系之部份課程實施,亦參酌此認證程序之精神。二、現況分析(一)數位系、資訊系與學校發展的關係自從師資培育法於八十三年修正通過後,由於時空的變化以及教育環境的變革,師資培育制度已捉襟見肘,面臨師資供需不平衡的問題。於是師範院校轉型成綜合大學已成為了必然的趨勢。本校於民國九十三年及九十四年分別成立資訊系及數位系,就是為了因應這個趨勢性的變化。所以可以說這兩個系肩負了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轉型是否成功的歷史性任務。(二)目前該領域課程及學程開設現況、師資專業與該領域之關聯本計畫之研擬與執行涵括數位系與資訊系。數位系之課程建構跨教育(Education)、藝術(Art)與科學(Science)等三大學門。其課程設計旨在發展符合現代社會趨勢與市場所需之進階課程,希望能培育出兼有數位學習(Learning)、數位設計(Design)及數位運算(Computing)能力之整合性專業人才。本系訂定的必修專業科目共有:計算機概論、普通物理、設計概論、數位學習概論、微積分、程式設計、音樂創作基礎理論、學習理論、資料結構、設計方法與創意思考、腳本設計、計算機網路、設計心理學、數位課程設計、資料庫系統、使用者介面設計、專案企劃、創意設計、專案管理及專題製作與應用等課程。其範圍涵蓋了學習、設計及計算三大領域。另外系上也針對學生之需要,開有相關進階課程及實務課程做為選修科目。數位系於增聘老師時的首要考量就是能否符合開設課程的需要。所以,就專長與課程的配合度可以說是非常高的。下表所示的是九十五學年度數位系的師資與課程整體性配置表。數位系師資與課程整體性配置表資訊科學藝術設計數位學習基礎課程方覺非老師柯凱仁老師徐照麗老師進階課程96學年度聘任96學年度聘任未定整合課程陳鴻仁老師郭政忠老師王曉璿老師雖然本系之課程規畫已儘量萃取數位學習、設計及資訊等各領域之精髄並融會之,然而課程畢竟橫跨三個屬性相當不同的領域,所以在課程之間的整合,其困難度要較一般科系高很多。目前本系的教師們會試著在跨領域的科目間使用「協同教學」。例如,共同出一個必須使用到這兩個科目的作業,來讓學生們學會整合跨領域的知識。另外,本系也動員了所有專任教師,採用「家族輔導制度」協助學生有關修課及生活輔導,以配合本系所課程規劃需整合科技、藝術與人文的專業之特殊性,有必要對學生學習性向適當導入,以作為日後選課的依循方針。透過制度與組織結合教師引導與學長姊帶領下,學生在四年中可對本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