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入门四问》教案湖南省长沙雅礼寄宿制中学张国华这个单元,为全书的绪论,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了解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的特点;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能够识记文化经典各部分、各门类的代表作;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2、过程与方法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以发展的目光,有辨别地批判性地去学习文化经典,古为今用;强调自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文化经典,学会与先哲对话;学习与老师、同学、朋友等进行对话与交流;此外,“尽信书,不如无书。”在我们还要学会与自己对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目的是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单元设计了四个问题: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按照四部类法,即“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介绍了我国古典典籍的发展情况,并且介绍了各部的代表作品;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这一部分,以时间为序,纵向展开,介绍了我国从先秦到晚清中国文化经典不同的时代特点和思想风貌;三是论述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中国文化经典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鲜明的包容性,也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等等。我们只有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才可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四是介绍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在相关读物这个栏目里,编者选择了两篇文章:刘梦溪的《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朱光潜先生的《读<经典常谈>》,都是名家的随笔,可以说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引领我们走进古典文化,我们对这两篇文主要学生自读为主.“思考·讨论·练习”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知识链接”栏目,介绍了“古代典籍”、“《四库全书》”“常用文史工具书”三个知识,提供给学生积累;“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介绍,启示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学会好好利用工具书,培养自我学习与探究的能力。这个单元的学习,建议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组织讨论,以深化认识。整个单元的教学,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典籍的概况;2、把握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问题导入:探讨问题1:新的世纪,我们的“阅读渴望”是什么?教学建议:课前可以设计一个学生的调查,主题可以是“学生阅读经典阅读现状调查”,了解学生的平时的阅读情况。教师引导:讨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易中天品三国”和于丹热,让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教师明确:在“国学热、读经热”的当下,看看“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大卖,就会发现:现代中国人多么渴望来自传统文化的滋补!今天,我们需要继续阅读经典,阅读传统!中华文明孕育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值得学习和继承之物,在“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精华。探讨问题2:联系现实,思考:网络时代,我们还要不要阅读经典著作?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他们的思考。教师明确: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一句话,现在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实际情况是,现在在我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举出很多。可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