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一、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性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经济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经济与环境的相互交替和融合是以人类的需求为动力的。人类的需求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维持人类种群生态繁衍的原始需求阶段;第二,物质享受与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阶段;第三,人类以生态环境需求为显著特征的全面需求阶段,即包括物质生活需求、精神生活需求和生态环境需求。同样,不同的需求阶段必然伴随有相应的经济与环境类型。从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发展演替规律和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以及人类所选择的发展模式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需求为动力,经济与环境关系确实经历了农业的原始型协调发展阶段、工业化初中期的掠夺型失调阶段、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阶段。由此可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二、我国目前资源环境状况总体上看,我国目前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破坏扩大的趋势近期还难以有效的扭转,环境污染的局面虽有局部改善,但总体上还将有进一步的恶化,所有这些将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约因素。(一)自然资源紧缺的问题将日益突出水资源紧张已经被大多数国人,特别是被近几年饱受旱灾的我国人民所认识,随着人口的增加它更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此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也将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从而使水资源紧缺的形势进一步严峻;矿产资源供给前景不容乐观,我国从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进口国,2000年原油进口量预计达7000万吨左右。此外,我国经济建设需要的大宗矿一产品,如铁矿、钾、铜等要从国外购买,这必将遭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土地损失的动向不能忽视,我国耕地总体面积质量不高,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9%,。999年全国耕地面积因各种原因减少84,20万平方米,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二)生态退化和破坏问题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我国目前第1页共5页生态退化问题表现为:森林覆盖率提高慢,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逐年扩大,生态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中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功能较低。我国目前的森林质量不高,林龄结构以幼龄林、中龄林为主。草场退化,动植物资源破坏严重。据1998年统计,中国90%的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的草地达1.30万平方米),并且每年以200万平方米的速度递增,退化速度每年约为0.50%,而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的建设速度每年仅为0.30%,即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海洋开发处于“无度、一无偿、无序”状态,已导致严重的生态后果。一是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二是海洋渔业资源下降,传统优质鱼的种群数量迅速减少甚至形不成鱼汛。三是大量废弃物排放造成近海水域的严重污染,沿海水域赤潮的发生频率也有增加的趋势;洪水灾害对经济造成损失将逐渐加大。据有关部门预测,21世纪初将是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的时期,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灾害对我国造成的损失也将逐渐加大。(三)环境污染将成为我国近20年内发展的最大制约根据国际经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时期,我国的生态环境仍然存在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污染产业很可能从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大气污染仍将加重。我国大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污染程度在加大。城市大气中总悬浮物微粒年平均值普遍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大城市中汽车尾气排放问题突出,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已经成为我国大城市的重要流动污染源。随着私人小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如果对汽车尾气的控制措施跟不上,由此产生的大气污染问题还会严重;废水排放总量呈增加的趋势。由于污染物的任意排放,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呈加重趋势,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达地区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固体废弃物围城问题将影响到中小城市,不仅占川了大量的土地,而且使得堆放场地附近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了严重污染。三、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资源环境的污染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造成环境污染的经济根源主要是外部的不经济性,而造成外部不经济性主要有以下几点二(。)市第2页共5页场失效市场失效是指作为资源分配机制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