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的调研报告加强和改进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是基层党建的一项重要工作。XX县区25943名党员中,农村党员有14673人,占总数的56.6%。近年来,我们着重对农村党员分类教育管理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也有一些思考和体会。农村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主要做法就XX县区农村党员的分布而言,主要分在家党员和外出务工经商党员两大类。同时,无论是在家党员还是流动党员,都因年龄层次、就业形式、能力特征的不同,类型特点十分多样。在农村党员分类教育管理上,我们既对流动党员和在家党员采取了不同措施,也对流动党员和在家党员发挥个性特长进行了实践。围绕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我们针对流动党员的三种类型采取了三种管理模式。第一种,建立临时党支部进行管理。主要对在县外长期务工经商(六个月以上)且从业相对稳定,同一乡镇同一城市有3名以上党员的,以乡镇为单位在同城建立临时党支部,并根据党员务工居住相近、集中方便原则下设若干党小组,灵活开展组织生活。第二种,实施“双向联系制度”进行管理。对不适宜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员农闲短期外出的,实行“双向联系”办法,乡镇、村建立流动党员联系登记台帐,由村党支部确定一名党员担任联络员负责日常联络,要求流动党员持统一印制的联系卡按时与乡村党组织保持联系,及时报告思想和工作情况。第三种,实行外出报告和活动告知制度进行管理。对“离土不离乡”,在县内及周边流动的党员,实行外出报告登记和村党组织活动告知制度,党员外出前要向村党组织报告,村党组织要向外出党员告知和发放党内生活安排计划,如遇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发展党员以及研究重大村务等活动,要提前告知,使他们按时参加。通过三种管理模式,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由原来的静态变为动态,增强了教育管理的针对性。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全县各乡镇在流动党员教第1页共4页育管理上,形成了年初外出抓行前教育;年中加强联系,实行跟踪管理;春节等节假日返乡开展上门慰问,谈心谈话等工作方式。先进性教育期间,我们对农村流动党员实施了“党委牵头、双向联动、自我教育、全面覆盖”的教育方法,取得了良好成效,中央先进性教育简报专门进行了刊登介绍。结合农村外出流动党员能力特长的不同,我们在流动党员中开展了“争六员、当先锋”活动,要求农村外出流动党员从服务家乡发展出发,争当劳务输出的信息员、推介农产品的贩销员、联系来料加工的经纪员、引进投资和项目的招商员、方便家乡群众进城办事的联络员、帮扶困难群众的服务员,使不同类型农村外出流动党员的能力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围绕农村在家党员的教育管理,我们通过完善党组织设置模式、开展党员“设岗定责”、优化党员评议方法这三个环节,使在家党员教育管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第一个环节,完善党组织设置模式。根据农村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推广支部加协会,党小组与产业协会“组会合一”的设置模式。对规模较大、产业发展水平较高、设党总支的村,要求下属党支部建在产业协会上;对其它设党支部的村,根据条件鼓励将党小组建在产业协会上。党组织设置模式的完善,为农村不同类型党员的教育管理奠定了组织基础。第二个环节,开展党员“设岗定责”。采取组织设岗、党员领岗、公示明岗、依责履岗、群众评岗等途径,解决了农村无职党员的作用发挥问题,又在工作中充分尊重了党员的个性特征,为不同类型的农村在家党员教育管理提供了实践平台。第三个环节,优化党员评议方法。主要是对年度“双评”中评议党员的方法进行调整,以不同类型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为评议标准,采取党员自评、党内互评、群众参评和组织评定相结合的评议方法,为农村不同类型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对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体会我们在抓农村外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上,应该说起步比较早,从2003年开始就逐步推开,目前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在实践中也有一些体会。第一,教育管理模式要从实际出发。就全国和全省、全市第2页共4页的范围而言,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以流入地为主是大方向,主要原因是外出流动人来说,力度还不够大。同时,对外出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