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本课分析本课阐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我国外交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建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我国外交事业又取得了新的辉煌成就。学情分析通过第16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已经有所了解,也部分地激发了同学们参与外交活动的热情。但是不同时期的外交是与多种因素相关的,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后不同时期的国内外环境,深入探讨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和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将是八年级学生的困惑。教学分析时空观念了解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了解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认识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相同之处与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史料实证利用教材、地图册等多种形式的史料,学会阅读史料,归纳获取信息,分析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历史解释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日建交、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等诸多史实可以解释中国对外开放的心态,以及中国得到世界的认可。唯物史观指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总结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理解其原因,并与古今对比,以史鉴今。家国情怀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许多国家与我国建交的热潮,证明美国原先“遏制中国”而进行外交封锁的僵局已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走出外交困境。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加入WTO等外交成果,直接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的进展,同时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外交新成就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内涵与外延所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美关系改善是两国逐渐走向“双赢”的结果。教学难点:中美关系改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成就辉煌的原因。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特点,可使用学生自主学习——提出探究问题——课堂讨论——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师方面:收集整理外交史中的细节,给学生更多更直观的体验。学生方面:课前预习、搜集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外交史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情境导入。安排学生表演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接机时的情景。(设计意图:特别利用周恩来总理站立不动,尼克松快步走下旋梯的细节,深入挖掘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过渡:1971年7月15日,北京、华盛顿同时发表公告,这篇不到两百字的公告一发表,就震动了整个世界。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了解20世纪70年代以后外交的有关史实。(一)潜心积淀、一飞冲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展示材料材料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签订生效,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联合国最重要的机构是安全理事会,有五个常任理事国(中、苏、美、英、法)。说一说:从这段史料中可以读到哪些信息?学生讨论,教师小结:1945年,联合国创立。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并从史料中获取归纳信息,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事实情况如何?事实是在美国等国家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国民党政府一直霸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努力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成为我们外交奋斗的目标之一。(设计意图:用简练的语言叙述历史)历史理解材料一随着亚非拉一批新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至20世纪60年代,在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已经拥有了三分之二的席位。材料二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要求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体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材料三1964年到1967年,中国相继研制出了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