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繁盛的经济[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大运河”一目内容,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通过识图,懂得历史地图在历史认知中的作用,并运用地图形成重大历史事件的空间概念;通过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大运河对历史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隋朝灭亡与大运河是否有联系?”等一系列问题,培养以特定的历史背景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学习“长安城”一目内容,能了解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模和生活状况,形成对长安城重要地位的认识;学会从静态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加深对唐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昌盛时期的理解和认识。[重点难点]重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难点:长安城的繁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说明:1.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国家统一的局面,对隋以后的整体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关于大运河的作用和评价历来有争议,涉及对隋暴亡原因的思考、对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对隋炀帝的评价等,故为本课重点。2.教材有关隋唐经济繁荣的内容较为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生活等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故为本课难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隋炀帝到扬州赏琼花的故事,参见《隋唐演义》有关内容。1.结合课外读物讲故事。2.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配合展示《隋炀帝从运河南下游扬州》想象画,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大运河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隋朝为什么能采用故事场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课内与课外学习内容的有机结合。完成这样大的工程?引出课文。大运河自制的动态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教材P84:隋运河示意图。练习册第1题。结合示意图完成练习册第1题。利用电脑制作成动态的《隋朝大运河》走势示意图,概括介绍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及三点、四段、五河、六省等内容。采用较为直观的手段,使学生一目了然,掌握最基础的历史知识,有助于加深印象。使学生懂得历史地图在历史认知中的作用,并运用地图形成重大历史事件的空间概念。大运河材料一:胡曾《汴水》。材料二:皮日休《汴河怀古》。录像资料:《运河风光》。结合教材及提供的史料,寻找论据,思考问题:隋朝开凿大运河带给百姓负担,但也造福人民,直至今天,大运河仍在发挥作用。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并带动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巩固。感受大运河给以后的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投影关于大运河不同评价的诗句,引发学生思维碰撞:这两首诗对大运河的评价不同,哪一首较为正确?为什么?隋朝大运河对历史的发展有何作用?隋朝的灭亡与大运河是否有联系?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凿?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不同见解,但要提示学生:1.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2.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播放大运河沿岸城市风光的录像资料。把史学争论引入课堂,让学生以此为基础分析辩驳,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在争论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用事实说明大运河泽被后世。长安城教材P86-87:《唐代长安城平面图》、《长安城的下水道铁滤网》。材料三: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材料四:《长仔细观察图片,结合材料描述唐代长安城的布局特点:1.规模宏伟。2.布局规整。帮助学生读懂材料,归纳唐长安城的布局特点,引导学生认识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指导学生观察、阅读、理解和运用历史材料,掌握依据材料分析问题的方法。了解唐朝长安城的宏伟富丽和繁华,认识其重要地位,从而形成对长安城比较完整安志》有关片段。材料五:韩愈《出门》。3.功能较全。4.人口众多。5.商业繁荣。的概念。长安城教材P87-88:《礼宾图》、西域人骑驼陶俑、唐卷发人俑。一些异域风情的背景音乐.思考:你能从图片中发现哪些历史信息?教师可做适当提示,如:《礼宾图》中的人物穿着如何?唐朝的陶俑中为什么会有外国人的形象?帮助学生形成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的概念。有效合理地使用教学资源,拓展学生视野,从静态的图片背后发现有效的历史信息。教材P88-89:打马球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