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苏州园林》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感受建筑文化的魅力。2.理清说明顺序,辨识文中的说明方法。学习准备:1、会写下列词语,并给划线字注音:轩榭()池沼()丘壑()嶙峋()镂空()蔓延()着眼()蔷薇()斟酌()2、了解几个概念:图案画: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特点的花纹或图形。美术画:在平面上用线条或色彩构成的形象。技术:是在长期的重复劳动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能。是可以复制、模仿的。艺术:是一种精神创造,是体现个性的审美活动。是不可以复制的。3、了解作者: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问题探究: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是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3、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这几个词用的是否精准?“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4、读第三段,思考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⑴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⑵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5、读第四段,思考: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遵循的是什么原则?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6、自读第5自然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7、读第6自然段。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8、其他段落。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二、文中多次提到绘画,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试找出几处简要是说明如何体现中国画的特点的?1.“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2.“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这是不足取的。”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以上语句中的“画”“图画”指中国画。第1、3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而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