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包括重要的文言虚词,如“于”等。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能力目标1.学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3.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二、教学重点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文言知识。2、理解方仲永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原因。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理解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四、教法与学法1、讲练结合,读练结合。学生反复阅读文章,朗读,译读,思读,品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加以指导点拨,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能力。2、合作探究法,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3、小组竞赛法,适当的竞争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课时安排本课拟用两课时六、预习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王安石情况。2、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二、作者简介:学生谈自己知道的作者情况,教师以多媒体显示资料加以补充。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三、朗读课文,准确认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多媒体显示需注意读音的字,点名请学生认读,明确读音后学生齐读两遍。隶扳谒泯称卒耶2、教师以多媒体提示学生朗读时应注意的一些语句的停顿,请一名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指正后,学生齐读课文。(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四、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课文注释,初步翻译课文。并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2、每个小组各选出一名代表,每人翻译一段课文,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评价,以错误少者为优胜。3、教师以多媒体补充译文。五、积累掌握文言文知识,多媒体显示测试题,学生练习,以回答多、正确率高的小组获胜,教师加以更正指导,并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1)解释红色的字。1、世隶耕2、未尝识书具3、并自为其名4、指物作诗立就5、传一乡秀才观之6、其文理皆有可观者7、稍稍宾客其父8、或以钱币求之9、环谒于邑人10、不能称前时之闻11、泯然众人矣12、受之天/受于人13、贤于材人远矣14、得为众人而已耶15、卒之为众人16、彼其受之天也(2)一词多义。其之其诗以养父母忽啼求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父利其然以钱币乞之其受之天余闻之也久如此其贤也不能称前时之闻彼其受之天卒之为众人于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3)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父异焉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4)翻译下列句子。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②得为众人而已耶?参考答案:(1)1、属于2、曾经3、题上4、完成5、全乡6、文采和道理7、渐渐8、有的人9、四处拜访10、相当11、完全12、先天得到的/指后天所受的教育13、胜过有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