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教案[知识与能力]1.懂得生活自理能力是自身能够生存、竞争与发展的基础,认识到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干;2.了解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基本方法,懂得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有意识地去培养;3.认识生活中保持乐观心态的积极意义,掌握培养乐观心态的基本方法;4.体会目标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学会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5.懂得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既要坚定信念,又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行动计划的道理。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二、教学过程【前置测评】1、习惯对我们有什么影响?2、中学生应该培养哪些好习惯?3、我们应如何培养好习惯?目的: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分析,为本节课学习打好知识基础。导入【活动一:中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调查表】姓名:性别:年龄:项目内容选择选项1你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A.好B.一般C.不好2每天起床、收拾床位和衣物A.独自完成B.父母帮忙C.随便3上学、放学依赖他人A.不B.不一定C.是4完成作业、复习功课A.自觉B.不自觉C.一般5到商场购买学习物品A.个人B.和父母C.父母6锻炼身体,做眼保健操A.认真自觉B.不认真自觉C.一般7自己的零用钱A.合理开支B.随意C.不花钱8个人生活自理的经验9父母的影响10提高个人生活自理的建议【预习导航】阅读教材13-16页,回答下列问题1、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是2、对于中学生而言,学会自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3、我们如何培养自理能力呢?4、生活技能的内容包括哪些?5、培养自理能力仅仅靠自己就行吗?为什么?【擂台赛】10秒叠校服,看谁叠的又快又好!学生讲,交流教师点评【活动三:话题讨论】教师多媒体展示材料(看看国外的孩子)材料一:以身心发育为标准,国际社会把18周岁作为分水岭,年满18周岁的人就是有完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这意味着他(她)从此具有法律规定的行为能力,也包括独立生活的能力。材料二: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在德国,法律明文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其自立精神,如在孩子十六七岁时,就把他/她送到有教养的人家做佣人,上午做家务,下午学习。在日本,家长常给小孩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小孩,都无一例外地要背一个包。要问为什么,父母就说:“这是他们要用的东西,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背。”学生讨论【形成共识】作为未成年人我们还缺乏完全独立生活的能力,在法律上还不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因此我们还离不开父母的帮助与监护。我们一方面要增强自立意识,提高自理能力;一方面也要善于听取父母、老师及他人的意见。教师点评、小结人生自理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怎么培养呢?先请大家看——则小品。【活动四:小婉的一天(一)】场景一时间:早晨小婉睁开睡眼惺忪的双眼,漫不经心的看了闹钟一眼,“呼”的一下子从床上坐起来,边穿衣服边气急败坏地喊到:“妈!你怎么不叫我起床呢?!我迟到了!”1、小婉的做法妥当吗?2、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克服依赖心理)场景二:时间:课外活动学校要举行艺术节,同学们都摩拳擦掌积极准备参加,小婉也想参加,可想起前天妈妈刚刚说过参加活动太耽误学习,不许小婉参加,那参加还是不参加呢?哎,小婉矛盾极了。小婉该怎么办?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处理?(寻找独立锻炼的机会)场景三:时间:晚上放学回家终于放学了,小婉想着妈妈做的香喷喷的饭菜,急匆匆地往家赶,可开门一看,妈妈感冒生病在床休息。1、小婉该怎么办?2、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结合小婉的一天思考:1、在家中和学校里,我们可以寻找到哪些独立锻炼的机会呢?2、要独立锻炼就必须反对父母的帮助,对吗?如何正确对待增强自理能力与听取他人的意见的关系?学生表演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评,小结并提出自己的建议:(1)让学生设计一个购物计划,要求物美价廉,以培养学生自理能力,体验生活自立的过程。(2)让学生了解身边同学在学校的自t情况,或者自己家附近的同龄伙伴在家庭中的自立状况,发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