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如何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和谐之基。当前,农村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影响农村食品安全稳定好转的深层次矛盾相当突出,特别是作为农村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各级监督管理机构,普遍存在着队伍不稳、力量薄弱、装备滞后等问题,与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极不相称,解决好安全监管队伍存在的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一、当前农村食品安全状况(一)农村食品安全方面表现为:一是食品源头污染形势不容乐观;二是食品加工业生产条件差、人员素质低,突出为“低、小、散”;三是农村市场的货架上,肆无忌惮地充斥着“三无”食品、假冒名牌食品、伪劣食品;四是餐饮卫生状况令人担忧;五是无证生产、经营现象普遍存在。(二)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面对量大面广的食品安全监管任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面临重重困难和严峻的形势。目前,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现,并已经成为上紧下无和“落实不下去,严格不起来”的主要原因。突出表现为以下方面:1、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监管力量薄弱。区、县(市)的相关部门(除工商所、兽医站外)在乡镇都没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人员偏少,监管力量相当薄弱,监管的力度从上到下出现层层衰减、逐级弱化的趋势。面对数量庞大且呈散兵游勇状态的农村生产、经营队伍,基层从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同志普遍感到工作被动,压力大,任务繁重,忙于应付,疲于奔命。尽管如此,仍有许多工作无法落到实处,大量食品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查处。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形式主义、走过场的现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在农村出现了“瓶颈”现象。2、基层食药监部门代表政府“抓手”作用形同虚设。由于综合监督的职能定位过于笼统,具体职责不明确,监管缺乏权威性。在监察和协调上表现得很乏力。4、职能重叠,各自利益为政。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过多,监管合力不强,监管缺位、越位、错位;在这种互相管理中,既有重复现象,也有监管盲区,很容易造成工作扯皮、抱怨、相互推诿。以致执法中无所适从,执法不力,不务正业重收费轻监管,只审批不监管。5、有法无人,有人无法。有法无人(如酒类流通管理办法是一部规范食品流通的规章,对酒从出厂到流通都作了很好的规范,并设立惩戒条款,但由于人员不到位,形同虚设),有人无法(就酒类流通来讲,商务和工商部门都管,并且工商是一支从上到下很健全的队伍,但工商食品监管法规很滞后,在流通规范上,如经营者不进行索证索票和记录,都无统一的模式和惩处)。6、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经费严重不足,装备差、监管手段落后,各项工作难以展开。二、导致农村食品产生不安全的原因(一)从农村和农民情况来看,主要有七个原因:一是利益的驱使农民不能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兽药(饲料)和不良的种植、养殖习惯从源头上影响了初级农产品的质量;二是食品生产加工上小作坊式的小企业多,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生产环境差。在暴利驱使下,食品加工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食品添加剂使用混乱,质量不达标,基本为“三无产品”;三是经营主体“杂”、经营方式“乱”。经营户基础条件薄弱,进货渠道多而乱,不建立进销台帐,索证、索票率低,有的还走街串巷流动经营,也不出具发票和信誉卡;四是由于农民收入低,农村市场对低价食品有着较大需求量,购买食品既不看证照又不索要发票,致使“三无”食品、过期食品大量流向农村市场;五是餐饮业和学校食堂不执行卫生标准;六是辨别和维权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民购买食品时仅凭外观难以分辨质量优劣。遇到购买假劣食品时,不敢或不懂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及时提请有关部门处理;七是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出现空档、盲区。(二)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总体情况来看,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法制体系不完善。现行的《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多部相关法律法规分别从不同的层面来规范食品安全行为,但是缺乏一部统一的对食品安全全过程进行规范的《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法》。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