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调研报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不论是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维护市场经济稳定的重要支柱力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战略地位。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本文对我国目前建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思路和对策,以期促进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健康发展。【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企业融资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现状随着新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逐步显现出来,中小企业的存在与发展状况成为影响一国经济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职工人数占70%,资产总额占50%,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成为中国经济中越来越引人瞩目的力量,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态势也越来越重视。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国政府于2012年2月确定了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求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包括中央财政安排150亿元人民币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主要支持初创小型微型企业。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目前在结构、经营和功能上存在三重缺陷。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缺乏有效地资金补偿机制政府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以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和资产划入为主,担保费收入为辅。大部分地区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第1页共5页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只有少数地区有民营担保机构。但地方财政资金和资产划入大部分都是一次性的,规模又小。政府担保机构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收取的担保费也很低。由此可见,政府担保机构缺乏资金补偿机制。商业性担保机构资本实力也较小,同样缺乏资金补偿机制和回流渠道。(二)缺乏有效地风险分散机制从担保机构方面来看,在基层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小而且各种要求近乎苛刻的环境下,由于缺少明确的风险责任承担制度规范,担保机构因实力过于弱小而处于谈判上的弱势地位,所以,大多数银行都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转嫁给了担保机构,有很多担保机构甚至被迫承担了100%的信贷风险。担保机构不仅集中了过多的贷款风险,而且他们极其缺乏风险分散机制(三)缺乏专业性担保人才目前各地的担保机构人员大多数由政府机关人员组成,专业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担保业的需要。民间资本型担保机构目前业务开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也是缺乏专业人才的管理和运作。同时,我国目前还没有担保从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也造成了现有从业人员能力和素质的欠缺。(四)缺乏市场化运营手段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主要作用在于“杠杆”,可以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银行资金流向中小企业,引导商业担保机构和企业互助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然而,在现行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中,商业性担保严重缺位,而另一方面,目前已经成形的、占主导地位的很多政府担保机构,在实践中同样也没有实行企业化运作和市场化经营,行政干预突出。有的甚至进行“设租”或“寻租”,将政府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这种长期行为短期化和政治化。三、构建与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途径与对策(一)建立和完善资金补偿机制资金补偿机制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正常运作的关键环节。对政策性担保机构来说,要建立财政资金补偿机制,保证担保机构有稳定的补充资金,政府可以考虑每年从财政预算拨一定的资金作为基础,可以每隔一定周期由政府将财政收入增第2页共5页长的一定比例数用于补充政府担保机构的担保资金,担保机构还可按每年担保费和利息收入的一定比率提取一部分作为补充,形成风险补偿金,用于弥补担保机构的风险损失。同时,还可以借鉴日本和台湾地区的经验,吸收社会和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捐助资金。对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互助担保基金应给予税收减免优惠,鼓励其进行资本金内部补偿。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外部补偿主要是通过私募和上市募集资金,应给予相应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