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坚持与圆融】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案例最近,南方h1n1流感肆虐,尤其有学校学生感染的案例,因此当地教育管理部门都紧张起来,紧急部署各学校,要求每日晨检午检两次,并及时报告。各学校自然非常重视,比如有一所学校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制度,规定几点检查。发热多少度需要上报隔离,几点汇总,超过就要接受怎样的批评,等等。老师们也都非常重视,每天严格按照学校要求,了解学生身体变化情况,及时给孩子量体温。虽然是突发事情,但全校却井然有序。但到了第五天出了点小麻烦。学校有一李老师,工作一贯认真负责,每天给孩子量体温,及时提醒学生喝水。带着学生锻炼身体。这天早晨又到晨检时间,可是今天说发热的孩子比较多,她就让他们排队,她认真给孩子量体温,忙了一个早读课才量完,最后发现真正算得上发高烧的也就两个孩子。她赶忙填表上报,交到学校校园网上指定的文件夹。可还没到中午,同事就告诉李老师:“你被通报了”。打开校园网,通报赫然在目,上面说上报迟了。老李在当地是很有威望的一位老教师,做事一贯严谨,平时老师们也都很尊重她。可今天她却被通报批评了,心里很憋气。恰好负责此项工作的德育主任进来,她上前就责问:“你们这些人有没有了解情况,随便就通报了。不就耽误两分钟吗,到底耽误你们多少事情。影响多少国家大事了。”德育主任是个年轻人,觉得自己是领导,被一老师这么一顿泼头盖脸,脸上也挂不住了,说:“这是学校的规定,任何人都不例外,不服你去问校长。”这老李自然不怕见校长,一甩手,去找校长了。于是,这就闹到了校长那里了。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因小而大引发矛盾的情况却很普遍。生活中诸如带胸牌上班、早晨上班签到、上交材料要及时、卫生检查、活动纪律等,都属于细节管理的问题,都存在制度的执行问题。照说这些事情不大,事实上在管理实践中,真正造成矛盾冲突的往往并不是一些重大的事情,而恰恰是一些小第1页共5页事;许多问题矛盾不在于事情本身,而恰恰在于事情的处理上。处理好了,自能加强管理,增进友谊,提高组织凝聚力;处理不好,轻则留下裂痕,影响干群关系,重则埋下祸根,引发矛盾,甚至激化矛盾,伤害到组织的和谐团结。当前,提倡精细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普遍趋势。管理的精细化必然带来制度的精细化,过于细致的规定要求与组织成员追求个性自由的需要必然发生矛盾。回顾多年前,提倡制度管理成了全国上下的一致呼声,“依法管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何等振奋人心。到今天,如果采访校长,几乎每位校长都能从摊开的手上数出几十项规章制度。有制度就说明有管理,这似乎成了管理者无须言说的理由。然而,制度真的能代替管理吗。怎样的制度才能真正起到管理的作用呢。怎样执行制度才能达到管理的目的呢。这在现实的管理中都需要理清和考量的问题。回想当年倡导制度管理的时候,面临的现实背景是学校严重人治,长官意志,专制独裁,强调集中,忽视民主是普遍的现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呼吁要“法治”,提出人人要依照制度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事过境迁,随着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推进,依靠制度管理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大势,制度管理也成为不少学校管理者的自觉意识,甚至不乏奉为圭臬、不二法度的。悄然间,制度渐渐成为管理者领导管理一个集体的唯一方式。管理中将人“物化”,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并不少见,或者有些不谙管理精髓的人尚停留在管理是将人管住,而不是将人心“管”住,管理中出现简单粗暴的现象屡见不鲜。也因此,使得制度管理走向了异化,并逐渐成了钳制思想的绳索、伤害组织成员情感的利刃。那么,学校管理中如何科学有效利用制度进行管理呢。首先,应该弄清制定制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辞海中对“制度”这样解释: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第2页共5页“现代学...